】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名家之后尴尬文坛:“浅诗”怎敢“深吹”?
http://www.CRNTT.com   2021-02-04 23:10:26


  几天前,天津文联下属的文学评论刊物《文学自由谈》在微信公号发布一文《贾浅浅爆红,突显诗坛乱象》。这不,贾浅浅的诗就上了热搜。试摘一例,读者大约就能明白原因,她的诗作《那年,那月,那书》是这样的:

  “他忽然清清嗓子对我说/嗨,我叫迈克,是来西安的留学生/你看的什么书/《废都》。我答道/幷且努力把窝着的书角展了展/废都?那是什么意思呢/那个老外耸耸”。

  这是好诗吗?无需太高的鉴赏水平也能看出,该诗除了温馨的家庭氛围还值得肯定外,就是“打油诗”和“回车体”的集合,难登大雅之堂,更谈不上艺术价值。写诗门槛低,蹩脚诗人多,这本不是啥稀奇之事,贾浅浅之所以引发关注,因为她是贾平凹的女儿,因为她荣誉加身。

  有人说,先别断章取义,贾浅浅的诗未必全都这么差,公众或许因她名家之后的身份而不够宽容,将几首特别粗俗的诗“抓了包”,忽略了她更多的佳作。评价贾浅浅的诗歌当然不应管中窥豹,但在“文责自负”原则下,她用本名发表这些“拙作”,公众自然有权力批评。况且,公众对她的非议幷不局限于文学造诣,而是质疑在文坛不景气的当下,她的诗作能得到主流评论家的连声赞誉,一路顺利地发表、出版、获奖,到底有没有父亲贾平凹的功劳?说到底,比起“水平之争”,人们更在意“公平之问”。

  贾氏父女同在文学圈,贾浅浅又有不少作品经不起推敲,那么外界将她身上的荣誉视作“运作”的产物,就绝非武断和心理阴暗,而是合理的质疑。“文二代”本就应考虑如何以优秀创作不辱父辈之名,若还时不时地发表几篇玩票作品,则怪不得外界浮想翩翩。

  父辈的文艺基因不一定能继承,但父辈的文艺圈子则必然会延续。在小圈子内,对这些“文二代”进行“商业互吹”也就罢了,但把这种“社交辞令”上升到具体行动,甚至是挤占公共资源,这就触怒了大众,触及了底线。荣誉是稀缺资源,本应属于才华横溢又笔耕不辍的创作者,若是“文二代”能在作品未达标的情况下轻松获得,无疑是对公正的嘲讽,是对公平的践踏。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