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信号是:民营医疗机构首次被纳入国家集采范围,非医保的自费品种可能也不能幸免于集采。口腔医疗是我国民营医疗的主赛道,长期具有强刚需、弱监管、高利润的产业特点。种植牙体是口腔科常用的高值耗材。牙医对机构的依附性弱,口腔诊所创业门槛低,对收入分配的议价能力强。由于种植牙体制造商对下游医疗机构存在“带金销售”现象,且销售环节的“含水量”通常与耗材价格成正比,不排除部分医疗机构存在不当拔牙、不当换术式的情形,将本可进行填充治疗、根管治疗等保牙治疗的牙体完全拔除,替换成价格在8000~20000元的昂贵种植牙体。民营医疗机构被纳入种植牙体的统一规则集采范围,有助于形成监管闭环,让公立、民营医疗机构面临平等的监管环境,防止公立医院将“带金销售”转嫁给院外市场、非医保品种。
第二个信号是:种植牙体集采打破了“集采必须带量”的惯例。自2018年国家带量集采试点以来,前七轮药品集采和近一年的高值医用耗材集采都遵循“量价挂钩”“以价换量”的大逻辑,但种植牙体幷不在多个省份的“基本医疗”范围内,且不像常见病、慢性病那么容易预测发病率,“降价不上量”成为业界的强烈担忧。这种担忧不无道理,但也无需过度预期。口腔治疗的需求正处在高速增长期,临床放量更多基于市场需求的自然增长而非集采带量。太平洋证券发布的《种植牙行业深度报告》显示,中国2020年的种植牙渗透率仅为25颗/万人,远低于发达国家的100~200颗/万人,仍具有高速成长空间。
天风证券2021年6月发布的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民营口腔专科医院723家,在口腔医院的总数中占比高达82%。国家医保局在医保外品种、民营医疗领域开展集采,相当于封死耗材制造商、牙科医疗机构的暴利空间。监管层正在达成共识,决不能允许公立、民营医疗机构将牙科作为大赚百姓钱财的“摇钱树”。对公立医疗机构而言,要遏制其为填平其他科室亏损而拉高牙科盈利率的冲动;对民营医疗机构而言,对其控费要用集采这种更为市场化的手段,而非前几年传出的直接限制非营利性民营医疗机构盈利率水平的手段。
笔者预计,今年或将启动的种植牙体集采将通过价格信号,深度调节产业资源、医疗资源的配置方向。一方面,2019年,韩国、瑞典、瑞士、美国等五大进口品牌占据中国市场90%以上份额,集采将加速国产替代进程,部分口腔医疗机构也因“带金销售”消失而没有动力阻挠国产品种推广,甚至不排除部分降至“平民价”的种植牙体及其医疗服务费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另一方面,随着种植牙体的终端销售价格、流通环节的销售成本出现大幅下降,部分医务人员的“灰色”“黑色”收入也将下降,口腔医师预计将流向“含水率”低的医疗机构,临床疗效将取代业务量、营销术、企业关系网成为口腔医师的核心评判标准,但我们也要警惕“磨些烤瓷、补些树脂、做些贴片、掏些根管”等其他替代疗法的诊疗量、次均费用不当上涨。(来源:第一财经 作者:梁嘉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