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过大病筹款经历的殷先生告诉《中国慈善家》,他发起的筹款链接中,病历单上有联系方式,所以就接到过很多专业推广人员打来的电话,表示可以帮助他进行推广。对方还说,能保证每天1千元以上的筹款效果,筹款成功后,要将一半的钱作为“服务费”分给推广人。
针对大病筹款,这两天不少媒体报道显示,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条由“职业筹款推广人”领衔的灰色链条。记者调查发现,在一些购物平台和社交平台上,都有大病众筹“职业推广人”的存在,他们抽成低则50%,最高达到了70%,有些“筹款推广人”甚至要求,在筹款链接中填写其提供的收款账户。
先要明确一点,“职业筹款推广人”的存在,是公益众筹面向市场的一个自然产物。这个特殊群体的存在,确实帮助部分亟待救助的患者和家属筹到了一些救急款。因为,那些患者和家属本身能调动的社会资源就少,遇到大病才有救助的需求,而“职业筹款推广人”帮助进行推广,让筹款链接被更多人看到,提升了筹款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从这个角度看,市场化的手段,确实达到了公益的效果。
但这里面至少存在着两个问题。
首先,如果是纯粹的市场交易,大可以实现“买卖自由”,但实际上,很多求助者本身处在一种亟待求助的“弱势”状态,他们其实幷没有太多的选择空间,推广人和求助者幷不对等。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媒体报道的这些“职业筹款推广人”,不管是通过什么渠道推广,都有着很高的费用,筹款的60%甚至70%都要被推广人拿走,求助者只能拿到一小部分。
这种畸形的“分成”结构,其实就是双方不对等之下,推广人话语权过于强大的结果。而求助者的救命钱,大部分流向了私人的口袋,这无疑有违大病众筹的初衷。
再者,推广的手段是否合规,信息是否透明,同样是一个大问题。如报道中提到,有的“职业筹款推广人”混迹在各种社群,比如假冒成求助者的亲友,向其他人呼吁求助,以达到筹款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