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民主的”台大,可能的“烂大学”?
——台大校长遴选事件之警示
http://www.CRNTT.com   2018-06-21 00:22:44


 
  四、勿借“民意”生事

  2018年1月底多名台大教授在立法院开记者会,要求教育部不予核定本次遴选结果。

  2月6日下午,部分台大师生于立法院召开记者会,呼吁教育部解散校长遴委会,召开临时校务会议,不应核定台大校长遴选结果,复有逾千名台大教授、校友与学生连署,呼吁校方召开临时校务会议释疑。

  在他们看来,台大是他们的台大,谁当台大校长,应由台大师生说了算,把遴选委员会当成了儿戏。而教育部官员似乎对这些呼声颇为重视,因而将考量“民意”的政治诉求与遴选校长混为一谈了。

  “美”文里提到前哈佛校长伯克就反对这样做。他不赞成教授和学生参加校长遴选。他认为教授们的自我定位为本系或其专业团体之一分子,然后才是学校的一员,教授限于经验,多乏恢宏之视野。校长遴选应交给富有经验、对学校忠诚、知人善任、从整体利害着眼的董事会的人。

  前波士顿大学校长萧拔说得更是犀利、尖锐:

  “学生不应该有选举校长的权力,因为他们没有判断校长资格的能力。如果他们有这种能力,他们的父母就不该花钱送他们上大学”;

  “各院院长不应该有选举校长的权力,因为他们要的是弱得不能再弱的校长”;

  “教授不应该有选举校长的权力,他们要的也是最弱的校长。”

  伯克和萧拔的话显然尖刻难听,但冷静考量,还是很有道理的。术业有专攻,学问好的教授,不一定就是优秀的校长,也不一定就能判断校长的优劣;同样的,不一定学问好的教授,就能选举出优秀的校长。本校教授们对校长遴选无投票权,校长就任后办理校务可较少受束缚。而校长听命于教授意见,反而削弱了校长管理的自主性。台大的教授、学生在这场校长遴选风波中,以一种“民主化”的诉求,反而忽略了遴选委员会的议事制度和权威性,会使得大学校长遴选失去独立性和严肃性,使校长遴选和遴选委员会成为儿戏。

  遴选委员会称:“依遴选办法及遴选要点规定,校长遴选系由遴委会办理,并非由校务会议办理校长遴选。本校校长遴选作业,均已依上开法规办理,完成投票作业而产生校长当选人,并依规定予以公告,且报请教育部聘任中。”

   然而,35位台大校务代表连署申请召开临时校务会议,认为校务会议才是现阶段最有可能解决争议的方法,希望教育部在校务会议解决争议之前,不应核定遴选结果,而这些校务代表的做法,也是根本不尊重校长遴选委员会和校长遴选办法的。

  令人遗憾的是,教育部也没有旗帜鲜明地支持遴选委。教育部次长林腾蛟虽然指出“校长遴选委员会”、“校务会议”都是依“大学法”与相关办法的规定组成、运作的。但又说:教育部能否解散(遴选委),过去没有这样的案例,法律依据还须厘清。言外之意,或许会解散、或许不会解散,闪烁其词。

  林腾蛟又称:管中闵人事案疑义,教育部目前仍在会相关单位厘清中。然而,教育部官员所谓的“目前仍在会相关单位厘清中”的“疑义”,都有哪些?教育部是否对包括教育部代表在内的遴选委员会成员们及其联合相关机构作出的审查和处置程序、意见未予信任、采纳呢?遴选委员会的遴选过程瑕疵何在?如果因为一些所谓的“疑义”就怀疑遴选委员会的工作,岂不是根本没把遴选委员会当回事吗?

  台大“遴选委员会”工作不受教育部支持,这一点与美国私立乃至公立大学校长遴选操作迥异其趣。一旦遴选委员会工作被教育部轻率否定,以后新的校长遴选委员会则将步履维艰。此口一开,后患无穷。所以教育部回应外界质疑,应聚焦于调查遴选委员会遴选程序是否合法合规上,而不是越过遴选委员会来调查管中闵问题,不能为了迎合众人的“民主”呼声而不尊重台大校长遴选制度。遴选委员会对教育部提出的疑意已一一作答,如果遴选委员会的程序合法,教育部当对遴选委员会的答复也当予以认定。

  然而,据“自由时报”2月7日报道,台大主任秘书林达德说已收到召开临时校务会议的申请,将先召开程序委员会审理,如此事属实,则遴选委员会就名存实亡了。

  这个事件最后变成了包括一些立法委员、教育部、教授、学生、校友在内共同的忽视遴选委员会的行为。这些“民主”和“民意”的背后,最为尴尬的就要属那些校长遴选方法和规则了。台大教授和学生的使命,应该是呼吁那些不尊重遴选委员会及校长遴选规则的人们和当局,而不应该以“民意”为藉口来毁掉遴选规则、反对遴委会的工作。

  根据目前乱象,下一任校长遴选时的遴选委员会该如何工作?现在看,那是大大的未知数。诸多不守遴选规则的“民主”口号和激情,将台湾大学的校长遴选制度视为一张废纸,幷揉了个稀烂。这样的“民主”和“民意”,同样可怕。

  五、遗患无穷的遴选“政治化”

  来说是非者,定是是非人。利益竞争中,总有逐利者会鼓唇弄舌,抢先搬弄是非,抹黑对手。媒体也最喜欢爆料这类消息;而负面或片面的报导,又常常影响人们对竞争双方的正确判断,有时甚至出现误判。

  这次台大校长的公开遴选,使得台大校长遴选彻头彻尾“政治化”了。各方皆以反对政治干涉为由给教育部施压,反对管中闵当选者向教育部施压以期不予核定遴选结果,甚至要求取消遴选委员会,显然置台大校长遴选程序于不顾;而支持管中闵当选校长的一派,也以反对政治干预之名义,向教育部施压,甚至声称背后黑手必是某某。甚至将这场校长遴选升格为“独统之争”而各不相让,则更是假民主、正义之名,而行“政治攻讦”之实了。在这一点上,双方的手段和招数,都有同样“政治化”的色彩。

  而教育部为了得“民意”,确保“政治正确”,又模棱两可,谁也不得罪,竟然没有给予遴选委员会起码的信任、认可和支持。再看看“美”文中毫不迟疑地认可遴选委员会遴选结果的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学监会,对比之下,台大校长遴选委员会在其上级主管者──教育部──心目中的位置,其实是不言自明的。

  预测和防范以后还会有多少匪夷所思的爆料袭来是没有用的;预测这次校长遴选会对台大及其他大学的校长遴选会带来怎样的影响,也是困难的。不管这次台大校长遴选事件结果如何,其实明眼人都能看出其中的荒唐:一个简单的校长遴选事件,已经变成了公开化的口水战闹剧和教育部莫衷一是的“葫芦案”。

  “美”文不仅在台湾“联合报”连载过,还曾在台湾的研讨会上宣读过,后还被收入黄俊杰编的“大学理念与校长遴选”一书幷于同年在台北付梓(书中该文标题被编者改为“美国大学校长得遴选制度”),但是,它幷未引起台湾教育界之足够重视,这也足见台湾教育管理部门在大学校长遴选问题乃至大学建设上长期不思改革之情态。

  李顿爵士曾说过:“你想得到新想法?那就去读旧书;你要去找旧见解?那就去看新书。”20年前的这篇“美国的大学怎样选校长”,也印证了这一点:作者的那些“旧”的观察、见解和建议,对于今天的台大校长遴选而言,仍然是新思想和新见解。

  建议当今关心台大校长遴选及台大未来的人们,能读一读郑洪教授的这篇“旧文”,让台大校长遴选事件得以妥善解决,幷抓紧调研、修订校长遴选规则,莫让台大因此没落为一个“烂大学”⋯⋯

  作者简介:杨寿良,诗人,作家,文化学者,诗意国学发起人,现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从事科学与人文之访学研究。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18年5月号,总第245期)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