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中国高校如何领跑“新一代人工智能”?
http://www.CRNTT.com   2018-06-14 10:54:12


在浙江工业大学的实验室,一位学生正在演示“脑机交互”。在外置摄像头的“串联”下,机器人能模仿人的动作。新华社
  中评社北京6月14日电/教育部近日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根据该计划,到2030年,中国高校要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

  新华社报道,未来12年,高校该如何承担起领跑“新一代人工智能”科研与人才培养的责任? 记者近日跟随教育部采访团到相关高校进行了采访。

  着眼未来,加强基础研究

  大鼠“017”是浙江大学的一只“明星鼠”,它的大脑皮层被植入电极,当一旁的实验员用鼠标遥控时,它就能沿着地面上的箭头轨迹“探索”迷宫。

  “‘脑机融合’,又叫‘混合智能’,就是把生物自身的感认知能力与机器的计算能力深度结合,产生更强大的智能形态。”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潘纲介绍。除了各种“大鼠机器人”,浙江大学科研团队近年来还进行了猴子意念控制机械臂、侵入式人意念控制机械手完成“剪刀石头布”等研究。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校长吴朝辉说,高校的人工智能学科研究,一定要紧紧围绕前沿问题。浙江大学将聚焦机器学习算法、大数据智能、跨媒体感知计算、混合增强智能、人机协同智能等重大科学前沿问题,加速构筑人工智能先发优势。

  吴朝辉是人工智能专家,其所带领的课题组在国家973计划“脑机融合感知和认知的计算理论与方法”的支持下,实现了混合智能的行为与感知增强,被国际同行认为是“朝这个方向迈出的第一步”。

  “高校的人工智能,更多要担负起在未来竞争中的引领责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尤政介绍,清华大学从两个角度切入人工智能的核心基础研究,一是脑科学,一是计算。

  “这不是侧重于支撑现实性人工智能的主流应用,而是着眼未来的主动布局。”尤政说,我们在看到国内人工智能应用技术蓬勃发展时,一定要更加重视基础研究,“定下心来,敢于啃硬骨头。”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