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第五届中国秧歌节“寻根”现象调查 
http://www.CRNTT.com   2018-09-22 17:53:08


 

  “我们一扭秧歌就高兴”

  秧歌节期间,一群胶州小朋友表演的《秧歌乡的孩子们》博得满堂彩。不仅演出精彩,更令人欣慰的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胶州秧歌后继有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胶州秧歌传承人吴英民的外孙女就是小演员之一。“俺外孙女在今年6月的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灯光焰火艺术表演上,和小伙伴们一起展示了胶州秧歌的魅力。”吴英民自豪地说。

  胶州秧歌发源于300多年前,与商河鼓子、海阳秧歌并称山东三大秧歌,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胶州大秧歌以“三弯九动十八态”为特点,是真正的“扭”秧歌,被称为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活化石”。

  胶州市历史文化研究与发展学会会长刘才栋说,秧歌,顾名思义是“插秧之歌”,是一种源于民间劳动的艺术形式,是劳动者真情实感的一种表达方式。现在胶州的田间地头上,活跃着1000多支秧歌队。

  “我们一扭秧歌就高兴,村里一些老太太在路上走着走着就能扭起来。”胶州秧歌第六代传人李在会说。

  勿对原生态民间舞“指手画脚”

  专家指出,现在一些专业舞蹈人士试图改编秧歌等原生态民间舞,想要更“美”、更“时尚”或更“有卖点”,这万万要不得。

  “原生态民间舞呈现的是一种精神,是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活字典’,我们只能抢救、挖掘和保护,真谛的东西不能改。”山东省舞蹈家协会负责人李建国说。

  张诗羽说,这次看到胶州秧歌中有不少重复的动作,看似简单重复,但重复当中蕴含着不同的情感和意境,简单中蕴含着不简单,有更深的东西值得挖掘,而不是觉得简单重复就去改变它。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