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民请愿支持填海造地建屋(图片来源:《大公报》) |
中评社北京10月26日电/近日笔者看了一条由“民间特首”刘德华(Andy)担任旁白,支持东大屿人工岛方案的宣传片,感受很深。影片中,华仔带大家回顾香港过去的成就,指出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很有冲劲,地方细细,志气远大,什么都有可能发生。但曾发展快速的香港,却逐渐被外面的世界超赶;再细数香港当下的困境,如上不到车、租不起楼、返工挤迫、放假日子更迫。
相信大家心中也知道答案,这些问题的根本,是源于“土地短缺”。一个字,“地”,要有效解决问题,方法很简单,就是造一片很大很大的地。
之前土地供应专责小组展开土地大辩论的公众谘询,提出了多个选项,包括棕地发展、填海、利用私人的新界农地储备、发展郊野公园边陲地、发展内河码头用地、葵青货柜码头上盖发展等,问题在于每个选项也是需要时间,当中亦有很多技术问题,要达共适必须花很长的时间。但大家试想想,我们的下一代会怎样?
笔者亦有去信委员会提出建议,其中亦支持填海,因为填海是最直截了当,能创造一大片土地,以满足各式各样的社会民生需要,包括觅地建公、私营房屋、商铺写字楼、创业空间、社福设施等。
没填海就没今日的香港
填海其实不是什么新鲜事,香港百多年来,填海工程深远地影响着香港社会的发展。截至2013年3月,香港从填海工程获得的土地面积逾67平方公里,占香港土地总面积约7%,容纳了27%的人口及70%的商业活动,中环、铜锣湾、启德等今日的中心地带、迪士尼乐园、赤鱲角机场、沙田、荃湾、屯门等新市镇也是填海而成。可以说,没有填海,就没有今日的香港。
笔者认为,“明日大屿”计划之所以遭到反对,一是反对派“为反而反”,逢政府必反;二是政府没有其他的建议,如同时发展棕地等,只提出一个方案令市民太反感。
笔者不会盲撑政府,见其做得不对必会大力批评,但从事扶贫工作多年,实在不忍看见基层市民生活,连基本的住屋权利也天天担忧。我们也希望下一代好,无错,今天我们可以反对,很英雄?但再想深一层,填海的得益者是谁?不是你,也不是我,是我们未来的下一代。世界变,什么也在变,我们应与时俱进,不要墨守成规,期望各位市民支持。
(来源:《大公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