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新疆小馕“变身”舌尖上的产业
http://www.CRNTT.com   2019-01-13 10:37:49


  中评社香港1月13日电/今年22岁的阿卜都·萨拉木以前在新疆西陲的一个小村子中学习打馕,几年时间下来,他习得一手熟练的手艺。

  每天,他都会站在馕坑前,右手拿着擀面杖,左手快速让面团打圈。双手默契配合间,面团变成了圆饼,还有了花边与花纹,经过馕坑贴壁烤制,面香四溢。

  不过,从去年开始,阿卜都告别了小乡村的打馕小店和传授他打馕技艺的师傅,来到乌鲁木齐,成为了一家食品公司的打馕工人。他面对的馕坑,从烟火缭绕的传统木炭坑,变成了新型的电馕坑。他只需调解红黄绿三个按钮,便可以轻松控制火候。

  “以前每天7点起来烧火。为了保证温度,围着馕坑打转,一天下来脸是黑的,衣服是黑的,时间长了屋子也是黑的。”阿卜都说,如今,他穿着白色的工装、带着白色的帽子、扣上蓝色的口罩,眼睛也不会再因为烟气熏得生疼。

  据新华社报道,在新疆,流传着“可以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馕”的谚语。早在北魏时期,《齐民要术》中便有关于“胡饼”(当时对馕的称呼)的记载。馕的品种多达几百种,其中直径约60厘米的“馕中之王”库车大馕更是被列为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

  长期以来,花样众多的馕只能以木炭和煤为热力来源,进行传统土馕坑烤制,会导致空气中满是熏烟,对打馕人有所损害。

  如今,传统馕产业正在进行一场革新。2011年起,乌鲁木齐政府开始推广环保馕坑,提供专项补助资金,鼓励使用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2018年,乌鲁木齐建成并投产馕文化产业园,集生产、文化展示、体验参观为一体,引进19家知名食品加工企业,运用环保馕坑,生产馕、手工水饺、糕点、烤全羊等特色食品。

  在馕文化产业园,从新疆南疆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转移的400余名富余劳动力在此就业,阿卜都便是其中一员。在这里,他不仅能获得每月3000元的报酬,还可以免费学习国家通用语言。

  阿卜都的老板杰力力·艾孜孜已经从事馕产业有8年了。去年,他将自己的企业开进了馕文化产业园。目前,他的36名雇员每天可以生产6000到7000个馕。政府将帮助他把这些馕销售到乌鲁木齐市各大超市、蔬菜直销店,还通过网络销往其他省份。

  “馕坑变了,馕味没变,小馕变成了产业。人还是要有希望呀。”杰力力看着自己的打馕流水线感叹。在他的引导下,他的儿子也已投身新型馕产业。他希望能提升馕的品质,让馕走出新疆。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