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流失文物的“回家路”
http://www.CRNTT.com   2019-12-14 17:22:06


图为“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展出的青铜组器及观展现场。(图源:人民网)
  中评社北京12月14日电/据人民日报报道,近几年,我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进入了全方位发展、多层次提高的崭新阶段,文物追索返还的国际合作不断扩展深化,流失文物返还的“中国实践”备受瞩目。

  国际合作正成为文物回归的重要途径

  1994年6月,河北省曲阳县的王处直墓遭盗掘,被盗文物几经转卖,流失海外。2000年2月,我国学者在美国偶然发现某拍卖行即将拍卖疑似王处直墓被盗浮雕武士石刻的重要线索。经河北省文物局研究确认,相关拍品确系王处直墓甬道处两块浮雕之一,有关部门立即启动文物追索工作。

  2000年3月,国家文物局照会美国驻华使馆,要求美方中止拍卖并返还流失文物,美国政府表示愿意积极合作。不久,美国纽约州南区地方法院做出要求相关机构中止拍卖的决定,并下达民事没收令,授权海关部门将文物扣押没收。2001年3月,在经历一年的审判后,法院做出返还文物的最终裁决。2001年5月26日,这块精美的浮雕武士石刻回归中国。这是我国首次成功叫停国际流失文物商业拍卖。

  目前,国际合作正成为文物回归的重要途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先后制定了1954年《武装冲突情况下保护文化财产公约》(以下简称“1954年公约”)、1970年《关于禁止和防止文化财产的非法进出口及其所有权转让方法的公约》(以下简称“1970年公约”),要求各缔约国采取一切措施,禁止武装冲突情况下对被占领土的文物实施盗窃、抢劫和破坏,建立完善的文物保护法律制度和规范的文物管理体制,防止文物的被盗、非法进出口和非法交易,并返还从另一缔约国盗窃或非法出口的文物。

  现有的国际公约并不能解决一切流失文物的返还问题。这些公约是20世纪后半叶陆续制定的,对公约生效前已发生的战争劫掠、盗窃、抢劫和非法出口文物行为,不能依据公约进行追溯。同时,公约只对缔约国有约束力,非缔约国则不受制约。因此,国际社会提倡各国通过谈判磋商或其他可能的方式解决文物返还纠纷,尤其是无法纳入公约解决机制的文物返还问题。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