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4月21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中评电讯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生死雷场”磨砺精彩青春
http://www.CRNTT.com   2020-05-10 12:52:49


  中评社北京5月10日电/据《解放军报》报道,“精准调试探雷器、快速标定信号源、安全挖掘未爆物,曾经这些专属扫雷骨干的技能如今我也拥有。”日前,在结束了一天的扫雷任务后,第一次赴黎巴嫩执行维和任务的下士杜孙裕在日记本上记录下自己的成长。

  烈日炎炎,炙烤大地。去年6月,黎巴嫩与以色列临时边境“蓝线”迎来了中国第18批赴黎巴嫩维和多功能工兵分队官兵,他们身穿中国丛林迷彩军装、手臂佩戴联合国蓝色标识,向着未知的“生死雷场”前进。

  “我们是带着使命来的!”首次进入雷场,面对陌生地域和未知危险,年轻的杜孙裕丝毫不惧。在接受雷场扫雷监督员的任务部署后,杜孙裕穿戴好防护装具,拿着探雷器,跟在扫雷小组长身后,走进雷场作业通道。

  “越靠近地雷心里就越紧张,等把地雷挖出来,身上已经出了一身汗。”回想起第一次与“真家伙”近距离接触,杜孙裕记忆犹新,“训练时用的是模拟地雷,不怕出错,走上真实雷场,心理问题就突显出来了”。但很快,他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精湛的专业技术和熟练的实践操作是克服紧张的良药”。

  1998年出生的程承苗是扫雷队伍中年龄最小的队员之一,他在参加维和前是一名出色的桥梁兵,从未接触过扫雷专业。“穿着军装走出国门就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还能够多掌握一门专业技能,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得知驻外维和报名成功,他欣喜不已。

  在集训过程中,程承苗白天铆在训练场苦练探雷技巧,晚上抱著书本仔细研读扫雷标准作业程序。夜以继日的勤学苦练、60多天的坚持不懈,他通过了集训队的扫雷专业考核,获得了联合国地雷行动中心的作战扫雷资质,最终成为了征战“蓝线”雷场队伍中的一员。

  从被质疑到独立完成扫雷,从磕磕绊绊到游刃有余,3名“95后”女扫雷作业手杨怡鑫、鲁艶红、张华杰完成了“破茧成蝶”的华丽转身。“地雷错位、遗失地雷、覆土堆积、植被缠绕、蛇蝎横行等,这些情况我们都遇到过。”经过半年多的扫雷实战,她们褪去了胆怯和生疏,取而代之的是果敢和精炼。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