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曾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要重视三类制度建设
http://www.CRNTT.com   2020-06-09 08:23:45


 
  一是完善要素总量统计制度。要素的数量统计是要素市场统计的基础工作。要看到,我国要素市场的统计能力仍然相对较弱,在人口、土地和技术等层面的统计仍存在遗漏和重复统计问题。要进一步改进要素总量统计方式,逐步强化这些领域要素数量的统计质量。同时,针对数据以及未来可能涉及的资源与环境等特殊要素,应尽快研究制定这类新型要素的统计方法,搭建统计框架,并将其纳入现有统计体系当中,形成有效的统计途径和适宜的统计方式。此外,可考虑在经济治理基础数据库建设过程中,嵌入要素基础数据库模块,生成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数据序列,适时考虑增加资源与环境要素数据序列。

  二是创新要素核算统计制度。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是现代国家统计体系的重要内容。但是,从全球范围看,一些与基础要素相关经济活动的增值部分并未有效计入生产总值当中。因此,可借助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的相关改革,加快建立完善我国要素核算统计制度。首先,要尽快完善土地增值部分统计方式,将土地增值部分科学完整地纳入国内生产总值。其次,要进一步健全研发投入的核算统计,更大范围地将技术成果纳入固定资本形成。再次,要加快研究人力资本投资的统计方式,探索将人力资本投资计入国内生产总值。此外,要着力健全数据资产的统计体系,将数据资产增值纳入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当中。

  三是构建要素统计管理制度。相对而言,要素的统计核算更为复杂,建议搭建符合国情的要素统计管理制度。在这一过程中,可考虑建立健全要素统计组织架构,在各级统计部门建立专业的要素统计部门或统计岗位;构建要素统计的标准体系,统一各类要素统计的名称、单位、口径、取数来源,提升指标体系标准化水平,并根据要素市场化改革的需要不断调整统计指标体系,保持适当超前,实现统计工作更好服务于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此外,还要善于利用大数据,搭建要素的大数据平台,构建政企合作的要素大数据统计机制。

  逐步健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配套制度

  生产要素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重要基础,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一方面将有力推动我国其他层面的改革,同时更需要其他配套改革的协同推进。唯此,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经济社会效应,最大限度地避免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体制性障碍。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