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邓应文副教授作了题为“后新冠时期东南亚及新冠正在进行时的南亚地区外交政策、经济的变化探究”的发言。邓应文副教授认为,疫情的到来使东南亚国家作出比较理性的思考,各国对于作出外交政策的警惕性很高。东南亚各国在疫情期间,并没有积极与中国进行“抗疫”的合作,其原因主要是东南亚各国在中美竞争中持观望状态,在等待中美竞争最后会形成什么样的局面,因此宁愿不与中国合作,也不愿破坏微妙的平衡关系。
议题二为“新冠疫情与地区安全、地区合作的关联”,由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院长张振江教授主持。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学系主任熊李力教授作了题为“新冠疫情下的申根机制:局限与前景”的发言。熊李力教授认为,人员自由流动和物资自由流动的申根区在疫情期间并没有有效防控疫情。申根机制的内部边界的临时管控机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申根机制国家自由裁量权到底有多大、如何处理边界管控的道德压力与不管制的公民安全矛盾、成员国自身在某些方面的局限性使申根机制处于失灵状态。申根机制外部边界的一体化管理能力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欧盟和申根区的地理范围并不是完全重合的、中东国家加入欧盟给申根机制外部边界一体化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各国执行申根机制外部管理的力度存在差异性。最后,熊李力教授提出,申根机制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申根机制制度的完善和成员国本身的支持度的提升。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赵宁宁副教授作了题为“特朗普政府对北极事务的安全化分析”的发言。赵宁宁副教授认为,特朗普政府的北极“美国有限、战略竞争”理念认为北极地区攸关美国国家安全,否定应对气候变化是北极事务的优先领域,强调大国竞争,对北极事务的“安全化”成为特朗普政府北极政策的新方向。特朗普政府安全化北极事务的路径主要包括:第一,密集发布北极文件,强调维护北极传统安全利益;第二,排斥把应对气候变化视为北极治理的核心议题;第三,强化对俄罗斯的军事博弈,恶化北极安全环境;第四,污名化和安全化中国北极政策。特朗普政府安全化北极事务的影响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北极治理进程造成冲击,二是对中国北极行动造成一定程度的制约。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王勇辉副教授作了题为“新冠疫情以来印尼对纳土纳争议海域的政策动态”的发言。王勇辉副教授认为,新冠疫情以来印尼对纳土纳争议海域的政策调整主要考量的因素是印尼对自身中等强国、海洋强国、东盟领袖角色的追求和在中美竞争的大背景下采取的对冲战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