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小木耳变成大产业 
http://www.CRNTT.com   2020-07-29 11:07:39


 
  “上有老下有小,全家就我一个全劳力。咱这里人均才几分地,种粮食还不够自家吃,日子咋能扒拉得开!”为摆脱贫困,肖青松20岁左右就出门打工。好的时候,一年也就挣下2万余元。

  2018年秋天,正在西安建筑工地干活的肖青松,接到驻村帮扶干部吴正超的电话。“咱村正在规划搞现代化的木耳吊袋种植,优先保证贫困户,你回来弄木耳吧!”肖青松听了有点蒙,村里虽有种植黑木耳的传统,但都是在椴木上种,小打小闹,够自家吃。这吊袋栽培、规模种植的新模式,咋弄?

  “还是打工挣钱实在,不弄!”肖青松撂了电话,又在建筑工地上忙活起来。吴正超并不气馁,电话一个接一个,终于说动了肖青松。

  回家看了几天,肖青松下定决心。原来,村里正在建设柞水木耳金米现代农业产业园。这是江苏与陕西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作为先导项目,年产2000万袋的菌包生产工厂已经投产。

  技术方面,也无后顾之忧。对口帮扶工作组从江苏请来了食用菌专家宋金俤。到柞水后,他走村入户实地调研,开出一剂“良方”:大棚化种植,增强抗风险能力;优化菌包选种、培育技术;实行菌包成熟后再交由农民种植模式,提高成活率。

  为确保贫困户受益,金米村推出“借棚还耳”“借袋还耳”扶持模式——大棚和菌包全都免费出借,到收成时,贫困户还上干木耳。

  大棚有人建、菌包有人送、技术有指导、木耳有人销,村民只要投入劳力,挂袋、采摘、晾晒,就可以在家门口挣钱。“天大的好事啊!”2019年,肖青松种了3万多袋黑木耳,两季下来纯收入四五万元,“两棚木耳,胜过打工两年!”

  强链延链,促进长效发展

  临近中午,肖青松家的厨房里飘出饭菜香,他的母亲和妻子正在为帮工的村民准备午饭。“帮工一天有80元工钱,忙了一上午,吃顿可口饭菜。”肖青松说。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