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从田野考古到实验室考古(文明之声)
http://www.CRNTT.com   2020-08-09 10:36:33


 

  在建成不久的临汾博物馆,观众可以在一个单独的展厅看到山西翼城大河口墓地一个墓葬的整体呈现。当年这个墓葬是整体套箱拉进了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的实验考古大棚,如今算是“完璧归赵”。在这个墓葬一共发掘了11个壁龛,在不同的壁龛里边出土了不同的漆木器,表面是髹漆层,木质部分已经完全丧失,靠土体来支撑。通过对这些漆木器的有效清理保护,考古人员对它们的状况,包括形制、器型、规格有了清晰的了解。每件漆器上都有美丽的蚌饰。我们给这蚌做了检测,是河蚌。这么多的蚌饰需要很多很大的河蚌,即使一个大的蚌,可以用做装饰的部分并不多。壁龛出土的漆木器质地脆弱,保存难度较大,后期展示难度也大,复原制作这批漆木器也许是最好的办法。考古人员为了这些漆木器,前前后后忙碌了近10年,但都是值得的。

  2019年是二里头考古发掘60周年。筹备多时的博物馆隆重开馆,来自二里头遗址的两个墓葬在博物馆的重要位置进行了原状展示。这两个墓葬是二里头考古工作站2016年和2015年发掘的,在考古所的实验大棚里曾经呆了两年多。墓葬中的玉刀、绿松石、漆器、朱砂等进行了科学检测,清理的过程也全程做了记录。这两个墓葬清理到什么程度才更适合展示,清理出的文物在提取了充分的信息后要不要放回原处,不同文物间的空间关系如何展示,以及不同地层的打破与叠压关系如何演示……许许多多的考古工作者都来到大棚里出谋划策,也是我们为博物馆展示做的一次实验室考古。毕竟文物如果脱离了原来的环境和最初的组合关系,解释说明起来就需要费更多的笔墨,而能让观众看到墓葬清理过程中的样子会更直观更有想象空间。

  上世纪3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安阳殷墟进行考古发掘。1936年第十三次发掘时,曾经发现了编号为YH127坑的甲骨坑。为了保存这个殷商王朝的大型“档案库”的堆积现状,考古工作者保留了“甲骨柱”的整体,最后装入了巨大的木箱,整体运往南京。在室内工作持续3个月时间才完毕,共发现刻辞甲骨17096片,算得上殷墟发掘以来最重大的收获。这应该是实验室考古的前身。上世纪80年代,在北京房山琉璃河西周墓地进行考古时,曾将贵族墓葬出土的大量精美漆器套装提取,在室内进行仔细有序的发掘清理。

  近些年,实验室考古已经成为与田野考古并存的“标配”。考古遗存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经过近百年的考古调查和发掘,不同历史时期的考古资源越来越稀缺。这要求我们在考古过程中,尽最大可能地获取最详细的考古信息,甚至利用较少的考古资源,多学科共同参与,进行精细化的发掘和研究。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