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深化改革打通双循环中的各种堵点
http://www.CRNTT.com   2020-10-05 07:52:41


 
  深化结构调整打通机制堵点

  文章指出,以结构调整为突破口,打通双循环机制方面的堵点。结构不均衡会极大地影响甚至决定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和稳定运行,这是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的主要依据。例如,从所有制结构看,目前民营经济发展与外资企业、国有企业的竞争条件并不均等,面临着“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高低门”等进入障碍,如果不运用《竞争法》破除一切针对民营企业的行政壁垒和政策歧视,那么中国市场上最有活力的这个市场主体就无法正常地在双循环新格局中发挥积极作用。再如,从地区经济结构看,过去按照地区推进改革开放和制定政策的办法,导致了一系列的政策“洼地效应”,是地区间存在着严重的开放歧视和不均衡现象的根源,由此影响统一、竞争、开放、有序市场的建设。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必须按地区公平的原则推进政策实施过程,平等一切区域间的发展条件和政策的差异。还有,分配结构不均衡则会直接导致双循环的机制性堵塞。在一个社会成员的收入分配扭曲的社会结构中,由于高收入者的消费边际倾向很低,低收入者没钱消费,即使这个社会人均收入很高,也达不到扩大内需的作用。因此降低财富和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让中等收入群体逐步形成并具有强大的消费能力,就是一种最有利于扩大内需的制度安排,也是最优的社会结构。就初次分配而言,值得注意的一是财富在国内居民与外国投资者之间的分配。GDP中外资拿得多,自然本国居民就会拿得少。依靠吸收外资来发展经济的地方,如江苏苏南地区,都普遍存在这一分配失衡的问题。二是财富在资本与劳动之间的比例。资本所有者拿多了,劳动者的收入和需求就受到严重抑制。因此不让劳动者分享发展利益的经济体制,是不可能走得长远的。就再分配而言,目前其结构失衡影响双循环的主要表现是:一是收入和财富在居民、企业和政府三者之间的分配失衡。政府和企业从国民收入总盘子中拿多了,居民拿得就少了。这是聚焦富民战略、形成中等收入群体占主导的社会结构的软肋。二是财富在金融、房地产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分配失衡。现在实体经济盈利能力弱,而虚拟经济过火,金融、房地产部门在分配中处于强势地位,诱导资源和要素过多投入到虚拟经济部门,这是导致中国产业结构失衡的内在根本原因。

  加大对内开放打通市场一体化堵点

  文章强调,以加大对内开放为突破口,打通双循环市场一体化方面的堵点。形成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让中国的市场成为全球市场的一部分,使中国新一轮的经济全球化在主场市场进行,关键的问题还在开放,既要对外开放,更要对内开放,使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相互衔接和均衡。

  为了推动开放发展,目前中国开放战略的思路面临着重大转换,即要从过去强调对外开放,转向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共同促进、共同发展,既要以对外开放倒逼对内开放,更要以对内开放促进和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和层次。现在对内开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不亚于对外开放,进一步对内开放已经成为深化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过去我们用对外开放倒逼对内改革,是一个很聪明的策略选择。如,为了适应WTO的规则,我们不得不进行企业体制、税收体制、外贸体制、补贴制度以及审批制度等一系列改革,给企业在市场上以更多的自由选择,使政府的做事规则更接近国际惯例的要求。但也应该看到,仅仅开放国门,对旧体制的冲击还是有限的,很多实质性的东西,最终需要有内部的动力来推动变革,如要素市场化改革,尤其是土地市场、资本市场化配置等等,涉及权力关系、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和彻底重组。结构性改革所需要的降低行政壁垒、降低企业税费、降低对国有企业补贴等,都涉及对政府职能的改革和权力的再配置,关系到如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问题。如果没有进一步的对内开放,国内的市场主体尤其是民营经济就不能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发育,市场组织、个人和社会机构缺少成长的空间,市场工具就没有运用的条件,市场机制也就无法在资源配置上逐步替代计划和行政机制。我们强调双向循环要对内开放,就是强调要对本国公民的开放,要把政府机构为民众包办的一系列经济事务的选择权赋予个人和家庭,让其自由选择、自我发展。从开放的内容看,对内开放就是要破除一切被行政权力垄断的行业和部门,实行自由进入和自由退出。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