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0月14日电/2017开始,全球农作物产量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今年加上新冠疫情影响,全球粮食继续减产已成事实。对于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我国粮食安全始终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不仅要确保耕地安全,同时要不断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还要减少一切粮食浪费。因此,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既是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传统美德的重要方式,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实际上,除了餐饮环节的浪费外,我国粮食浪费现象在全产业链上都普遍存在。例如,在种植环节,由于种子发芽率不高,技术落后等影响,造成种子消耗偏大。同时,据环保部门估算,我国平均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高达千万吨,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在收获环节,由于收割机械设备质量不佳,收割粗疏。而小规模生产,粮食乾燥主要依靠露天等因素,造成粮食损耗较大。在流通环节,由于部分仓储、运输和搬运装卸等物流设施落后,粮食抛撒现象普遍。另外,部分粮食库存过高,造成粮食隐形浪费严重;在加工环节,粮食企业过度追求精加工,造成粮食加工成品率低。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统计,我国每年仅在粮食仓储、运输和加工等环节造成的损耗在3500万吨以上。在餐饮环节,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联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发布的《2018年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我国仅城市餐饮每年食物浪费总量约为1700万-1800万吨。
显然,粮食浪费覆盖了从生产、收购、流通、加工和消费的全过程,优化“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加强粮食相关技术研发和粮食科普教育,推进全产业链节粮已经迫在眉睫。
加强产地环境整治,减少污染造成的粮食浪费。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开展重点地区重金属污染土壤风险排查和整治,重度污染区域要加快退出粮食种植,实施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还草。强化耕地质量提升,推进种养循环,抓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强化大气污染治理,加大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力度,严格执行环境标准。加强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加强灌溉水质管理,严禁工业和城市污水直接灌溉农田。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农业产业体系建设。逐步减少,并最终杜绝因重金属或者其它污染造成的粮食浪费。
加强粮食相关技术创新和运用,降低生产和流通损耗。推进粮食育种技术创新,提高播种育苗技术,提升粮食种子发芽率,不断减少种子消耗偏大的粮食浪费现象。加强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广泛采用粮情检测、机械通风、环流熏蒸和谷物冷却“四合一”储粮新技术,扎实推动“智慧粮库”建设,实时动态监管,及时抑制虫害、霉变问题,提升科学储粮和减损能力。完善“海铁联运+粮油港口枢纽+粮食中心库+各地粮库”的现代粮食流通体系,加强粮食现代化物流设施建设,大力推广散装、散卸、散存、散运等“四散”技术和粮食储运监管物联网等关键技术,不断降低粮食流通损耗。建立健全粮油适度加工标准体系,提高成品粮出品率和原粮利用率,防止过度加工造成粮食损失。推进粮食全产业链的数字化管理,加强粮食市场的预测预警系统研发和应用,优化粮食仓储结构和库存,推动藏粮于库向藏粮于地转变,减少粮食隐性浪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