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0月23日电/铛、铛、铛……在维修车间,一名4S店员工抄起铁锤,将一辆送修汽车原本完好的水箱框架砸坏才停下,拍照后才示意维修技师拆解定损。“每个车都砸,要不然你哪挣钱去啊。”车间一名维修技师说,这些都会以撞车受损来定损,“反正保险公司会给钱”。9月下旬,有媒体记者应聘进入两家知名汽车品牌的4S店卧底暗访,发现了诸多行业乱象。
记者卧底品牌4S店所发现的乱象,或许可以称之为汽修行业的潜规则,伎俩并不高明,无论是砸坏好零件定损,还是多报油液截留,其实都是过度维修,以便将账单做大,进而从中渔利。
这些4S店之所以有恃无恐,无非是因为消费者不知晓车辆的基本常识,无法识别车辆零件故障,同时也没有办法全程盯着修车,所以即便被做手脚也不易觉察,想要取证维权也更为艰难。此外,这种乱象的出现也源于监管力量的缺失与监管手段的乏力,导致守法守信经营约束的虚无。
如此汽修乱象不仅会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且会造成“守信吃亏、失信受益”的畸形行业市场服务秩序。从记者的调查来看,4S店普遍对维修工实行低底薪高提成的薪酬机制。对维修工来说,每个月要想保证收入水平只能依靠多拿提成,这种“以卖零件养维修工”的模式,与此前的“以药养医”情形颇为类似,无形之中使得维修工逾越法律与诚信的底线,毕竟能否获利靠的不是维修技术高不高而是心够不够“黑”。
因此,治理汽修乱象并不只是整治一店和惩治那些做手脚的维护工那么简单,否则容易陷入法不责众的困境,目前更需要的是全行业的标本兼治,乃至净化行业环境,构建良性竞争的市场秩序。
首先,提高违法失信者的惩罚成本。如对砸坏好零件定损等虚报行为,不妨按骗保论处;其他针对消费者的虚报行为按消费欺诈处理,额度较大的甚至可界定为诈骗。因为这些行为非常隐蔽,难以发现,只有施以严惩,才能让法律发挥出应有的震慑作用。同时,可以考虑将维修商家与从业人员纳入到信用体系中管理,在动态监管与消费者维权的基础上,建立行业服务黑名单制度,以此约束4S店和维修工的行为。
其次,创新改进监管执法与维权调处的方式,提升监管的覆盖面和介入能力,比如采取类似“透明厨房”“透明维修”机制,让4S店维修与保险公司、监管部门建立监管对接机制,避免其游离在法治、德治的视线之外。在此基础上,引导整个行业转变服务模式,告别低价揽客、暗中宰客的恶性竞争,建立靠技术服务取利的明规则和收费体系,让维修工都光明正大地吃技术饭而不是昧着良心“吃零件”。
来源:法治日报 作者:木须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