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把握好减贫治理的“变”与“不变”
http://www.CRNTT.com   2020-11-05 08:59:54


 
  推动减贫的动力将发生变化。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依靠扶贫资金的大量投入,采取对口帮扶等办法,汇聚了强大减贫动力。但外在的帮扶力量不具有可持续性,亟需从改善社会收入结构、营造更加公平的发展环境入手,完善社会安全网建设,推动区域发展和乡村振兴,激发相对贫困人口和地区的内生动力,实现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我要发展”转变。

  文章指出,在我们取得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后,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建立健全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不断将减贫治理推向深入。

  一是建立健全“促发展”和“兜底线”协同发展的机制。要坚持“扶上马再送一程”的原则,把提高相对贫困人口的收入摆在工作的突出位置,进一步加大对产业扶贫和劳动力转移扶贫的支持力度,定期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提升相对贫困人口的劳动参与率。需大力支持相对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发展,鼓励高职扩招向这些地区倾斜,创造更多相对贫困群众接受教育的机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充分利用精准扶贫阶段建立的帮扶组织体系,建立更加市场化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产业扶贫、消费扶贫持续发展;进一步整合“低保线”和“贫困线”,把相对贫困群众的社会保障兜底逐步纳入政府的日常工作,加快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综合运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多种手段,形成常态化保障、特殊群体保障、临时救助保障三个层次的保障体系,筑牢对相对贫困群体的社会保障兜底机制。

  二是建立健全统筹推进“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协同发展的机制。发挥相对贫困地区地级市经济规模、人口规模和市场规模较大的优势,增强区域性中心城市经济和人口的承载能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改善相对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进一步重塑城乡关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基本社会保障等向农村延伸,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推动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搞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衔接。

  三是构建重点地区攻坚和常态化高效减贫协同发展的机制。结合特殊类型地区发展,瞄准“三区三州”等地区的短板,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人力资源培养等领域的投入力度;调整长期持续减贫工作机制,优化领导协调机构的设置,把减贫纳入部门日常工作,逐步实现常态化治理;推动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促进、社会参与”的持续减贫模式,强化政府的组织协调能力,更多利用市场手段促进相对贫困群众增收和发展。

  四是建立健全规模总体相对稳定和人口动态调整协同发展的机制。合理确定相对贫困的标准,保持相对贫困人口总规模总体稳定。建立抽样监测和全面监测相结合的机制,设定相对贫困线和建档立卡线“一高一低”两条监测线,建立低成本、高效率的动态监测体系,规范相对贫困人口动态调整。加强相对贫困人口数据库与教育、医疗、社保等专业领域数据库的对接,提高对监测信息的利用效率。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