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新发展格局下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http://www.CRNTT.com   2020-12-08 09:22:32


 
  全面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优势

  高国力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被列为国家战略之后,海内外持续关注,国家的规划和政策也在不断研究和深化,立足新发展格局和国土空间新格局,可从两个方面来全面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优势。

  一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的产业集群,这是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核心和关键。其中,要重视产业链的安全,防止断裂,防止“卡脖子”技术工艺的大面积蔓延,特别是在强调引进国际国内跨国大型企业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带动粤港澳大湾区内部自身关联配套产业企业的崛起和聚集。要形成一种根植性或嵌入式的产业体系,避免形成产业孤岛或企业飞地,以免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建设走不稳、走不远。

  同时,应该要细细梳理粤港澳大湾区里全球性的产业链,不能再笼统地提产业链产业集群发展,一定要下沉几个层次,要做产业、行业、产品、技术、工艺的落地下沉和细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梳理出或培育出一批适应粤港澳大湾区,同时又真正能够体现粤港澳大湾区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世界级的产业集群。此外,一定要考虑粤港澳大湾区里的不同城市的特色,一定要在着力打造自己的产业地标上下功夫、探索。

  二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现代化、国际化都市圈样板。都市圈的发展进一步可以划分为四个圈:轨道交通圈、就业通勤圈、产业协作圈和品质生活圈。围绕着这四个圈,我认为粤港澳大湾区都可以超前谋划、布局、储备相关的重大项目,可以及时跟国家层面的政策和规划进行对接,进一步使都市圈这个新的形态能够在粤港澳大湾区里先行、落到实处。同时,还要打通都市圈和周边之间,都市圈和更远的地区之间的联通。在通道上、产业链上,在一些要素和资源配置的机制上、模式上、路径上,要进一步多元化、灵活化,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广阔腹地、用地和市场空间支撑。所以在未来特别是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要抢先抓住机遇。

  大湾区建设的新阶段、新理念和新格局

  杨宜勇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进入下一阶段,未来发展要突出新阶段、新理念和新格局。

  从新阶段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从提出到规划落地,转眼间四年就过去了,总结好过去的成绩与经验,才能更好地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谋划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要意识到,大湾区建设若要成功,一定是合作大于竞争,要进一步转变意识,不能再抱有一亩三分地的想法。

  从新理念来看,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扣总书记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做好创新发展规划、协调发展规划、绿色发展规划、开放发展规划、共享发展规划。

  从新格局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关注怎么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包括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融合的问题。其中,粤港澳的建设涉及三地,可以在体制机制方面学习借鉴欧盟的经验,比如说四大自由流通(商品、资本、劳务、人员),但目前来看,粤港澳大湾区要实现真正的四大自由流通还有一些体制机制上的障碍,需要克服。

  此外,在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中,与技术创新相比,体制创新、制度创新更为重要。制度不创新,技术很难创新。同样,标准引领也很重要,大湾区的建设离不开标准意识的统一。比如数字企业认证的标准等。大湾区要有国际标准意识,有这个能力、有这个意识就可以在ISO上申请一个标准委员会,真正去打造标准,用标准来引领各种平台的建设。

  城市品质提升与城市产业转型

  胡军 暨南大学原校长、教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广州智库学术委员会主任

  广州经济社会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在新的宏观背景和发展形势下,如何站在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高度,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核心引擎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引领作用,推进城市品质和产业转型同频共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广州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育先机的现实选择。

  一是以激发实体经济创新和提升“亩均绩效”作为导向,推动城市品质更新。一方面,围绕实体经济提质增效部署创新链,建设自主可控的立体化现代产业体系。必须把发展实体经济作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着力点,构建涵盖本地、区域和全球的多层次、立体化的产业链体系,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支撑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以及经济高质量发展。

  另一方面,通过“亩均绩效”指标,引导要素配置体制性障碍的深度矫正。推动城市以提升“亩均绩效”为导向优化产业空间的利用,科学控制用地规模,构建清晰可执行的“亩均效益”指标体系和评价管理机制,引导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集约式发展,优化用地结构,以土地高效集约利用为关键点,释放更大的城市空间,焕发城市活力和潜力。

  二是以城市更新和功能疏解促进城市功能品质提升做优,推动产业新旧动能转换。一方面,通过城市更新提升城市能级。完善常态化城市更新工作体系,推动城市更新与城市功能升级有机结合。另一方面,从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角度,厘清需强化和需疏解的城市功能清单,有序调整非核心功能存量。对中心城区置换出来的空间,要加大高端服务业和新业态与新模式的导入,提升创新能力和发展能级。

  建设城市大脑,赋能城市发展

  张振刚 华南理工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工商管理学院教授

  科技革命的浪潮滚滚而来,我们正处于一个伟大的数字经济时代的开端。一方面,在智能化、网络化和数字化时代,经济和社会将会以更加高质量的形态发展。另一方面,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还将赋能场景研究,促进产业发展。目前,广州正在推进100个场景开发试点项目,探索新兴产业的发展新模式。广州场景实验将对新兴技术的产业化、市场化、商业化、大规模化推广提供一个基础性的验证和预见。

  然而,广州要加快打造数字经济创新引领型城市,实现汇聚高端要素,引领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还需要建立先进的智慧城市大脑,提高城市的综合治理能力与精准化、多元化的服务水平,为城市发展赋能。

  一是通过智慧城市大脑建设,增强城市综合的治理能力。广州已经成立了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统筹、规划、促进城市大脑的数据融通。建设智慧城市大脑,要打造数字孪生城市,通过传感器联通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实时呈现城市的运行状态,准确预测城市发展趋势,辅助决策资源的科学高效配置,提高城市的安全和应急治理能力。

  二是通过智慧城市大脑建设,构建城市准确化、精细化和丰富化服务体系,增强城市的综合服务水平,从而建设生活、生产、生态协调发展,创新、创业和创造条件优越,共创、共生、共赢环境良好的城市发展生态,使得城市更加丰富、高效、便捷、安全、绿色环保。

  三是通过智慧城市大脑的建设,营造良好城市环境,促进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吸引高端人才汇聚广州,吸收高端创新资源汇聚广州,将把广州建设成为创新之城、开放之城、活力之城、智慧之城、场景之城、宜居之城,全方面地为广州高质量发展赋能。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