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学术临时工”是如何产生的
http://www.CRNTT.com   2020-12-16 11:40:33


 
  当然,“学术临时工”的产生也有其他内在原因。一方面,不少硕士生在报考博士时,对自己研究的方向和即将面临的学术压力缺少认知;还有一些博士,在申请教职时,不是抱着对教学科研的一腔热情,而是将之视为谋生的手段。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作支撑,又缺少足够的心理准备和现实预判,一旦遭遇不顺就中途退场是情理之中的事了。另一方面,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在成长过程中确实会遇到不少困难和压力,要学会正视这些问题,深挖根源,妥善解决。

  如果要尽量减少“学术临时工”现象,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年轻科研工作者对科研的真理想、真兴趣、真使命。科研不是一份简单的工作,而是承载着攀登世界学术前沿、实现科技强国的重要使命;科研理想不是头脑发热,而是对科研工作的执着热爱、对技术创新的不懈坚持,需要科研人员充满激情、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甘于奉献、笑对失败。

  要优化招生方式,进一步推广和优化博士招生“申请考核制”,将不具备科研潜力的学生挡在门外,将真正对科研感兴趣又适合科研工作的“苗子”发掘培养好;在招生过程中,还要加强导师和考生的沟通,注重师生匹配度;在入学考试和中期分流等关口加强考核力度,对于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应及早分流,严格博士培养的全过程管理。

  当然,守护科研理想也需要净化科研风气,尊重科研规律,不断改革完善科研评价制度,尊重年轻科研人员的首创精神,保护他们可贵的创造力。同时,针对年轻的科研群体普遍存在学业压力、经济压力、婚恋压力等问题,要加大对他们的关心指导力度,加强心理疏导,引导其正确认识科研工作中的挫折和压力,增强他们统筹处理工作和生活的能力。(作者:曾润喜,系重庆大学教授)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