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4月5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中评电讯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在成都“潜水”(解码文学空间)
http://www.CRNTT.com   2020-12-17 19:16:50


  中评社北京12月17日电/人民日报海外版今日编发在成都“潜水”(解码文学空间)一文,全文如下:

  写作是捡拾的艺术,同时也是忽视的艺术。有忽视,才会对另一部分有更深的专注。但麻烦在于,到某一个时刻,被你忽视的,会逼到你面前来,它不仅让你正视它,还要你走进它的内部去。这时候才发现,所谓忽视,其实是另一种专注——你知道它在那里,始终等待着你的目光。城市于我,或者说成都于我,就是如此。

  我到成都生活整整20年了,但《寂静史》之前,我从没写过成都。我出生在川东北大巴山区,在我出生的年代,对山区人而言,城市是另一个世界,城里人也是另一种人。我的大部分小说,是在对城市的渴望中完成的。我真正从事写作,始于成都。可在我笔下,城市只是远方。我脚下的街道,包括离住家很近的金沙遗址、文化宫、杜甫草堂、宽窄巷子,与我故乡的山水、丛林和瓦舍相比,只是模糊的背景。当然,这背景不是纸做的,它充满张力,与乡村形成强烈映照,《大嫂谣》《我们的路》等小说,就是这样写就的。

  说不清是哪一个具体的时间,故乡在我心里变得陌生起来,她不再是我知道和熟悉的那个故乡,也不再欢迎我以固有的眼光和笔调去审视她、书写她。她变了,她比我更懂得时代的含义。这时我发现,我与城市的关系,言说城市时的心境,都和以前完全不同。城市不是远景,城市就是现实,即使还没构成现实本身,但小溪向大河汇聚,也已形成潮流。于是,《冉氏春秋》《声音史》等,为我意念和想象中的故乡轻轻地把门关上,我就专注于认识眼前人了。这眼前人就是成都。

  十多年来,我身边的成都竟有了那么多变化。变化一直在发生,只是以前被我忽视了。我几乎是在无意之中,见证了某些事物的消亡和生长。

  刚到成都的几年,我常去小区外公园旁的报刊亭买书,包括发表我作品的杂志。但有一天,报刊亭锁上了,锁上后就再没打开。又过些日子,那个亭子不见了,地上黯淡的印迹被冲刷乾净,就像从来没有存在过。离家有七八分钟路程有个邮局,我去那里寄信,寄稿子,也取稿费。但有一天,却罩上几米宽的卷帘门,随后变成了一家超市。我并不在意,因为稿子早就是网上发送,稿费也是打到银行卡上了。小区西门出去,走百余米,是府南河(杜甫笔下叫锦江)的支流磨底河,老远就臭不可闻。仿佛是突然之间,臭味逃跑了,浑浊的河水变得清亮,满河的水草也被清理。河的两岸,植满鲜花、翠竹和果树,某一天来了白鹭,独自或成对飞翔,鸣叫声带着金属音。与三星堆一脉相承的古蜀文明盛地金沙遗址,距我家也不过百余米,成了成都国际马拉松比赛的出发点,赛事当天,凌晨4点过,街道上就喧声笑语。来自远方的人,远到异国他乡的人,也来观看或参赛。快递小哥在楼道上奔跑,有天为我送来快递的,竟是我的同村人,他把家也带到了成都,孩子在西城实验外国语学校念小学……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