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把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
http://www.CRNTT.com   2020-12-28 08:47:25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为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必要的底座支撑。赛迪顾问发布《2020城市新基建布局与发展白皮书》显示,围绕5G基站、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人工智能、充电桩、特高压、高速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等重点新基建领域,2019年,中国共计投资1.7万亿元,2020年预计将达到2.2万亿元。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拉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人才和知识等高级要素的投入,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提供需求载体,为中国以创新为驱动的经济转型提供动力。新基建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紧密相连,是发展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的重要载体,不仅满足当前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也有利于提升产业链水平和保障供应链安全,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制造业产业链集聚带来新机遇。伴随中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区域分散狭窄市场正向国内统一的强大规模市场转变。2019年,三大区域工业增加值总和占全国比重达到44.4%。一批中西部区域中心城市制造业快速发展,形成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区域增长极。可以预计,“十四五”期间,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发展动能将进一步增强,创新要素集聚加速,龙头带动作用更加凸显。

  构建完整的国内需求体系,培育新型消费市场为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各环节主体带来新的发展活力和创造力。在制造业领域,要实现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关键在于提升供给体系的创新力和关联性,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达到供求动态平衡。因此,亟需立足国内大循环,发挥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抓住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的新机遇。近期《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给中国制造业带来了新机遇。要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另外,随着新型消费不断升级,新的市场机遇逐渐显现。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66477亿元,增长15.3%,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3%。“十四五”期间,中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将持续扩大、购买力不断增强,消费市场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将进一步凸显,也必将给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创新带来新的创新活力与市场机遇。

  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发展

  文章指出,工业互联网加快建设与部署,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明确了方向。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是实现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关键支撑。2019年,工业互联网带动制造业的增加值规模达到14694.68亿元,带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增加值规模达到6777.81亿元,带动增加值规模超过千亿元的行业已达到9个,展现出工业互联网在各个具体行业中的开拓性和创造力,为提升产业竞争力、活跃产业结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十四五”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发展是统筹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的重要抓手,将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不断加速。工业互联网全面连接工业经济的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不仅可以降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也将促进工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助力企业升级供应链管理方式,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

  未来中国将实施一系列产业链供应链提升工程,坚持自主可供、安全高效,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持续推进制造业领域优势产业“强链、补链”,新兴产业“固链、延链”,未来产业“建链、拓链”,促进产业链向两端延伸、价值链向高端攀升,同时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构建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体系,提升制造业集聚化、网络化、协同化发展,加快形成世界领先制造业产业集群。同时,也要用系统性办法解决结构性问题,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供给体系质量,促进形成供给与需求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更深度地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分工体系,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为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提供强大支撑。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