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成书于战国初年,恰值“五经”编纂、集成的关键时段,也是诸子成书前夕,故《论语》上承“五经”,下启战国诸子。诸子书多与《论语》保有因缘关系:或者发扬其遗绪(如《孟子》《荀子》),或者与其展开辩难(如《庄子》《韩非子》)。因此,《论语》处于中华元典的枢纽位置,其着力阐发的仁学与礼学,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干,对于两千余年的中国社会发挥了重大影响。
与印度元典、希伯来元典不同,《论语》“敬鬼神而远之”,宗教色彩淡薄,并且很少玄谈“性与天道”,不大正面言及哲学本体论、宇宙论,其探讨的多是平实的人生哲理,将“五经”要义包蕴于日用常行之中,论仁、论义、论礼、论智、论信、论孝悌、论君子,寓大道于人伦,自成一种非神文的人文思想系统,这是《论语》智慧的特色所在。通过《论语》的解读,能够加深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认知,有助于把握其优长与缺失。
元典作为蕴藏着丰富文化基元的文本,预留无限宽阔的诠释空间,具有常释常新的潜能。《论语》弦诵之声不绝千古,世世代代的人们在阅读间发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赞叹。千百年来,《论语》的注解及诠释本多不胜举,如今,张艶国教授着《〈论语〉智慧赏析》,把握住中华元典的人文要义,并以新锐的现代意识观照,从人生哲学入手,旁及政治观、社会观、教育观,纲举而目张。该书从《论语》的语录体风格出发,采取逐段解析的方式,提炼各篇主题,予以凝练概括,拟就的一些小标题,不失原义,又用语鲜活,富于时代性和感染力。通过“与古人对话”,把原文所蕴智慧提炼出来,展现先哲的现代启示,并将自己的研究心得融入其中,展示了新的学术视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