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把握全球产业转移新趋势 促进中国制造业价值链再升级
http://www.CRNTT.com   2021-01-22 09:03:49


 
  全球价值链继续深化发展的大方向不会改变

  文章分析,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深化速度明显放缓。这是对过去快速发展的修补性调整,也是国际金融危机、中美经贸摩擦、新冠肺炎疫情等短期冲击的结果。展望未来,驱动新一轮全球价值链扩张进程的力量仍在不断增强,中国也将处于更加核心的地位,我们要在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同时,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

  首先,信息技术特别是产业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使得传统生产体系的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机器人等先进制造技术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在传统生产环节分工更加细化的同时,一些本来需要高素质劳动力的价值链环节,因为生产更加标准化,能够在更广泛的区域分散完成,从而为更多后发国家参与全球价值链打开新空间。

  其次,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发展的主导力量,随着本土劳动力成本上涨与要素比较优势的变化,内在的产业转型升级要求日益紧迫,制造业的自动化升级和“机器替人”的进程不断加快,劳动力成本的重要性将逐步降低,产业体系配套能力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这有助于强化中国制造业继续推动全球价值链深化发展的能力。

  再次,越来越多的后发工业化国家,随着本国产业体系的逐步形成,进一步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能力和热情都在不断提高。另外,收入增长促使消费升级,也使得这些国家的市场得以快速增长,在全球价值链转移中形成新的吸引力,这从需求侧为全球价值链的分工深化提供了动能。

  最后,从近期看,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初步达成,也有助于稳定全球投资的预期和信心,从而逐步恢复过去几年来跨国投资增长和全球价值链重构的进程。即使后期还会出现各种不确定性,过去几年逐步形成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也将继续促使区域性全球价值链取得更加重要的地位,并为在区域性的国际空间层面进一步细化价值链分工创造条件。

  促进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继续提升

  文章认为,在制造业全球价值链进一步深化的背景下,中国有机会依托过去十多年形成的在全球制造业价值链上的主导地位,积极引领,科学布局,构建以中国制造为核心和主导、深度融合发达国家先进产业技术资源、覆盖印度和东南亚各国生产制造体系、市场辐射全球的制造业价值链体系。

  在创新驱动和大力改善营商环境等的基础上,中国应主动加强与传统产业承接国家之间的全球价值链联系。通过合理引导中国制造业向外转移的区域和产业环节,建立与国内产业间高效科学的分工配套联系,同时注意整合以企业为主的分散投资模式,构筑相互协作的集群投资模式,形成包括股权投资、贸易、生产外包等多元化模式的对外投资格局。加大与全球制造业第二梯队国家的价值链融合,加快引进高品质外资和技术。近年来,中国与日本、韩国、德国等制造业第二梯队国家技术合作日益增多,水平分工特征逐步显现。继续强化这一发展态势,既符合这些国家实现已有核心技术更大价值的需要,也是中国制造业“补短板”和实现价值链升级的重要机遇。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