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全球制造业格局演变与中国的应对之策
http://www.CRNTT.com   2021-02-23 08:58:48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工业国,一些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正在考虑在中国之外培育新的供应来源。但实现供应链的多元化、本土化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且投资大、历时久。目前,凭借着完整的产业体系、庞大的国内市场,中国仍将继续成为全球生产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十四五”时期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方向

  文章认为,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但超大规模市场、不断增强的创新能力、完善的产业体系以及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等,为中国制造业更好应对新的挑战并在世界制造业格局大调整中占据有利位置,提供了坚实基础。面对复杂的内外部形势,需进一步调整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体系中的发展方向,既要有战略定力,又要能适时应对,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要坚持扩大开放。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产业内和产品内分工已经发展了几十年,许多产业链已经实现了高度全球化。没有哪个国家在所有产业链的所有环节都具有优势,只有整合全球资源才能生产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对此,必须坚持扩大开放,善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另一方面,要坚持自立自强。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全球分工,是产业全球化的经济逻辑。但也要看到,当前,非经济因素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影响加大。对此,我们必须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补齐一些关键环节的“短板”,锻造一些关键环节的“长板”。吸取发达国家产业空心化的教训,保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生产、创新、升级能力和适度的产能,强化国内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保障能力。

  具体来看,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切实发力。

  一是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中国制造业在技术水平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工业化时间短、科技力量积累不足。因此,无论是增强工业基础能力、破解“卡脖子”问题,还是锻造技术和产业“长板”,都需要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同时,还要通过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举措,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

  二是及早布局未来产业。未来产业代表着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蕴藏着未来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未来产业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且各国都处于彼此接近的“起跑线”,因而是后发国家实现赶超的重要机遇。应加强对前瞻技术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战略性研究,加大对前瞻技术的研发投入,积极培育早期市场,引导企业开展前瞻技术的工程化、产业化工作。

  三是加快商签自贸协定的步伐。不断增强中国超大规模市场、完善的产业配套、强大的制造能力等对跨国资本的吸引力,深化国内体制机制改革,与国际贸易规则接轨,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积极推进同贸易伙伴商签更高标准的自贸协定和区域贸易协定;进一步深化与东亚和东南亚等在地理上临近地区的产业链合作;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产能合作,完善中国制造业的全球产业链布局。

  四是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加快推动前沿数字技术发展成熟的同时,为中国产业升级打好数字化基础。发挥中国在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领域的优势,鼓励数字科技企业与制造业企业开展合作;制定智能制造技术规范、统一数据格式标准、推动数据开放、发展工业互联网等制造业数字化平台;支持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改造,增强远程维护、个性化定制、增值服务等服务型制造的供给能力。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