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4月8日电/据《科技日报》报道,在我国古代典籍《晋书·天文志》上记载了4种祥瑞之星:景星、周伯星、含誉、格泽,其中景星“如半月,生于晦朔,助月为明……”《史记·天官书》说:“天晴而见景星。景星者,德星也。其状无常,常出于有道之国。”这个景星指的是什么?尚无定论。有些学者认为,其实它不是一个天体,而是一种与月亮相关的美丽天象:新月抱旧月。
地球反照,助月为明
在农历初一的前后几天,如果天气晴好,我们可能见到一弯细细的月牙,紧贴着它的,是另一轮非常暗淡的凸月。它们一明一暗合在一起,构成一轮圆圆的月亮,异常漂亮。这就是“新月抱旧月”。唐代流传的《景星见赋》对此有生动的描写:“观其象,高而远,质明而微。如曙灯之欲灭,若秋萤之不飞。夜则出焉,丽乾元以发彩;昼而隐也,让太阳而藏辉。”月牙与萤火虫般的朦朦灰光合在一起,又高又远,“质明而微”,非常立体。
景星中暗灰的月面部分,是被地球大气反射的阳光所照亮。从前人们不知道其中缘由,认为是旧月不肯走,仍然占据着新月中尚未形成的部分。第一个对此做出科学解释的是达·芬奇。在他1510年前后创作的手稿中,有一页题为“关于月亮:没有固体轻于空气”,他绘制了一幅新月抱旧月的素描,并且提到月面的灰光由地球上的海洋反射阳光而产生,还画出了光路图。现在我们知道反射阳光的主体不是海洋,而是地球大气。不过达·芬奇的结论完全正确,所以人们称之为Earthshine,即“地照”(亦作地球灰光),也叫“达·芬奇之光”(The Da Vinci Glow)。
除了蛾眉月,在残月时也有机会看到景星。宋朝诗人宋祁在《马上见残月》一诗中写道:“娟娟天外月,正见上朝人。老桂欹藏树,织钩侧抱轮”。诗人清晨骑马上朝,看到天边娟细的月牙正抱着隐约发光的暗月,进而遥想桂树藏在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