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
http://www.CRNTT.com   2021-04-11 09:03:45


 
  (五)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是内在统一的,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更好实现高质量发展。

  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回答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经济形势进行科学判断,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对发展理念和思路作出及时调整,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引导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实践充分证明,新发展理念是指挥棒、红绿灯,是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

  “十三五”时期,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导向作用,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迈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实践告诉我们,发展越是面临困难挑战,越要充满信心、保持定力,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持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和问题,努力开创发展新境界。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作出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明确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明确必须遵循坚持新发展理念的原则。“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经济发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立足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只有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使之协同发力、形成合力,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才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新发展理念是一个整体,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全党全国要统一思想、协调行动、开拓前进。无论是中央层面还是部门层面,无论是省级层面还是省以下各级层面,在贯彻落实中都要完整把握、准确理解、全面落实,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六)“无论你听过多少次中国的增长故事,它仍然具有令人惊叹的能力。”展望中国未来,有国际媒体这样说。而这一“令人惊叹的能力”的重要方面,就是我们党引领发展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领导”“推动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在职能配置上更加科学合理、在体制机制上更加完备完善、在运行管理上更加高效”。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断提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治能力、战略眼光、专业水平,敢于担当、善于作为,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好。

  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这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增强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的重要基础。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是其重要支撑。要建立起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释放内需潜力,扩大居民消费,提升消费层次,使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要着力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使国内市场成为最终需求的主要来源。

  加快科技自立自强,这是确保国内大循环畅通、塑造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新优势的关键。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必须更强调自主创新,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全面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部署,集合优势资源,有力有序推进创新攻关的“揭榜挂帅”体制机制,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

  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这是稳固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增强在国际大循环中带动能力的迫切需要。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抗击疫情斗争中,我国完备的制造业体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再次证明制造业对国家特别是大国发展和安全的重要意义。要统筹推进补齐短板和锻造长板,针对产业薄弱环节,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把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着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经济循环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方面,也是确保国内国际两个循环比例关系健康的关键因素。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必然要求。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保障粮食安全,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这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关键联结点。适应人民群众需求变化,努力办好各项民生事业,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优化分配结构,发展壮大中等收入群体,有利于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一个关键环节。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也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题中应有之义。越是开放越要重视安全,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增强自身竞争能力、开放监管能力、风险防控能力,重视运用国际通行规则维护国家安全。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把握好开放和安全的关系,织密织牢开放安全网,增强在对外开放环境中动态维护国家安全的本领,促进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我国迈入新发展阶段,改革也面临新的任务,必须拿出更大的勇气、更多的举措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围绕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扩大对外开放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形成了一系列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实践成果,使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显着制度优势和坚实改革基础。要更加注重以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善于运用改革思维和改革办法,统筹考虑短期应对和中长期发展,既要在战略上布好局,也要在关键处落好子,形成有利于落实新发展理念的体制机制,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

  (七)“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植根人民群众,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斗志,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力拼搏。前景光明,击鼓催征。时与势在我们一边,这是我们的定力和底气所在。

  奋进新征程,我们怀有无比自信。我国的发展进步从来都不是在风平浪静中取得的,而是凭着“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勇毅,靠着“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干劲,在攻坚克难、踏平坎坷中取得的。今天,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着优势,有强大的动员能力和雄厚的综合实力,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有庞大的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我们更有理由相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国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基础,具有无比强大的动能,将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行稳致远。

  奋进新征程,我们不敢有丝毫自满。行百里者半九十,距离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越近,越是不能懈怠,越是要加倍努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要看到,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实现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短板弱项。我们绝不能做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更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必须知重负重、攻坚克难,不断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还要看到,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百年变局不是一时一事、一域一国之变,是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疫情加速了国际格局演变,“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之下压力增大、挑战增多。我们要有识变之智、应变之方、求变之勇,把谋事和谋势、谋当下和谋未来统一起来,因应情势发展变化,及时调整战略策略,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推进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在新的伟大征程上,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继续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继续艰苦奋斗、锐意进取,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全力办好自己的事,我们就一定能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开创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伟业!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任平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