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我们该如何摆脱“赤裸裸的未来”?
http://www.CRNTT.com   2021-04-17 10:17:05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中评社北京4月17日电/据人民网报道,“一个App控制全球18万个网络摄像头,万名会员付费偷窥隐私‘直播’。” 近日,媒体的一则报道让人触目惊心,再次敲响隐私泄露的警钟。身处数字化社会中,监视“无时不在”,隐私“无处安放”,我们该如何摆脱“赤裸裸的未来”?

  也许有人会说,我是一个普通人,谁会关注到我?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当你走进第一家汽车销售商店被人脸识别探头记录后,再想通过不同渠道、不同商店的比价获得更大优惠的行为将变得毫无意义;当你衣衫单薄轻松地在私宅内自由活动时,隐秘的镜头可能正肆无忌惮地“直播”实况……

  科技是把双刃剑。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极大便利了我们的“衣食住行”。与此同时,智能手机、针孔摄像头甚至无人机的出现,有效延伸了人的感官,为“观看”和“被观看”提供了可能。某些所谓“科技公司”洞察了个别人偷窥的需求,及时介入,并为了逐利而毫无底线。

  更可怕是一直以来被人们忽视的数字偷窥。刚刚在某购物平台查询一样物品,很快就会在一些App中收到相关广告。你是不是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其实,这并不是巧合。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精准画像”和“个性化服务”等高大上的话术,其“精准”瞄准的,正是公民的隐私数据:个人的情趣爱好、社会关系、饮食习惯甚至体重腰围……所有在网络使用中留下的痕迹,都被整合成了有价值的商业信息。在数字化社会,随着数据成为宝贵资产,隐私也开始具备了财产性的特征。大数据偷窥的隐私会让人们利益受损于无形。因此,隐私保护变得异乎寻常的重要。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