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音乐APP诱导重复消费,唯利是图
http://www.CRNTT.com   2021-04-20 10:07:18


  中评社北京4月20日电/ 据红网报道,数字时代,人们为艺术作品版权消费的意识逐渐增强,但在数字音乐领域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同一个用户重复花钱购买同一个作品,重复频率从数十次到数十万次不等,也就是说,如果花2块钱可以购买并听一首歌的话,有的消费者在一首歌上花了几十万元。奇特的消费浪潮背后不仅是粉丝的非理性消费,另一方面,音乐app也在煽风点火,诱导重复消费。

  在版权意识逐渐普及的大环境下,无论是体育比赛,还是电影,相应软件商购买后即可在平台内上线,一旦消费者购买,原先的购买页面便不再出现。然而在某些音乐类APP中,付费的界面并未伴随着消费而消失,不仅如此,页面还会根据购买数字专辑数量的多少列出冠,亚,季军榜单。一串串数字和虚拟头衔的背后不仅是消费者金钱与精力的付出,更是有关平台填不满的欲望黑洞。

  实际上,数字专辑的重复购买在很大程度上与粉丝经济相勾连。随着近两年选秀节目的兴起以及饭圈文化的冲击,为爱豆打榜买榜已经成为追星中的家常便饭。而作为检验流量歌手业务水平以及人气的指标,数字专辑的销量成为粉丝们追星的主要任务,为迎合粉丝们的心理,购买专辑之后的特殊“服务”出现了,“专属铭牌”、“钻石唱片”、“黄金唱片”等层出不穷。

  这场盛大的狂欢,似乎谁都没有吃亏:当红偶像们和有关平台赚得盆满钵满,而粉丝们也收获到精神上的满足感。殊不知这条产业链的黑色之处:据调查,粉丝中的绝大多数是中小学生,她们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弱而又具有一定的零花钱,在音乐平台的误导下很容易冲动消费。不仅如此,知识产权专家认为,音乐APP利用粉丝的打榜心态,而重复购买专辑所获得的利益属于不正当收益,这与重复购买同一款实体CD不同,前者消费没有获得相关兑价物,而后者则兑价获得了CD的物权。

  粉丝喜欢偶像、支持偶像本无错,但其心理不应被某些唯利是图的平台利用。面对潜力巨大的数字音乐市场,相关部门应提高行业监管力度,树立行业规范,严格整顿市场风气,为创作者创造一个良性竞争的环境,为消费者提供一个理智、健康的音乐平台。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