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名校生更愿当公务员”没必要过分解读
http://www.CRNTT.com   2021-04-27 14:49:34


  中评社北京4月27日电/据东方网报道,去年底,一篇《名校生挺进体制内》的热文席卷各大网络平台,引发了人们的热议和对人才培养的思考。2015年,清华大学毕业生进入党政机关的比例为8.8%,而到2020年,这个数字上升到了11.3%。在北京大学,进入党政机关的毕业生比例从2016年的15.68%上升到了2019年的17.05%。

  在就业市场,名校生有更多选择机会,“名校生更愿意当公务员”是多方合力的结果。一方面,许多省份和城市对人才第一资源给予了越来越多的价值认同,花大力气人才引进,并为名校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名校生的就业观念也在不断转变,中西部新一线城市和基层也吸引了一些名校生去“实现价值、发挥作用、赢得尊重”。

  不论是主动进入还是被动卷入,看上去体面光鲜、风光无限的“金饭碗” ,同样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在理性选择深入人心的当下,当公务员岗位达不到一些名校生的心理预期,他们也会转身离场,跳槽去企业甚至换一个城市去打拼;一些名校生在公务员岗位上找到了满足感与成就感,将其当成“人生出彩”的路径。

  “名校生更愿意当公务员”无所谓好或者不好,关键在于名校生是否匹配岗位,是否愿意在岗位上有一番作为。哪怕是名校生,在岗位上干得不好,照样会遭遇“差评”。

  对于出身名校、有学历光环的年轻人来说,公务员群体的生存生态早已不是这样的图景:拿着一份旱涝保收的工资,上班就喝喝茶看看报,下班就下下棋打打牌,不必怕加班不用求业绩,还不影响收入,快乐似神仙!体制内,被围城外的人夸大误解;只不过,对于围城内的人们来说,这只是一份被公众赋予更多期待和要求的工作而已。不少远离家乡到福建、四川等地担任公务员的名校生,在职场上一步一个脚印“争上游”,说明公务员系统同样可以给年轻人施展抱负和才干的机会。

  法国社会学家阿兰·图海纳指出,“劳动既是一种行动,也是一种境遇,是一种把自己的标准取向引向自我的实在性”。每个人都需要在这个世界寻找自己合适的位置,每个人都需要寻找契合自己的价值实现的通道,“名校生更愿意当公务员”并没有原罪;只要他们能够将聪明才智用在“人间正道”上,不仅有助于自身的职业成长,也有助于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的能力水平。

  名校生当公务员,清华硕博当中小学教师,“985当房产中介”“硕士家政”……职业选择无关名校生的“下嫁”乃至“堕落”,而是关乎自身的权利与自由。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意义之网”,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的权利。在社会流动不断加速、就业观念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名校生的职业选择,不应该受到世俗观念的捆绑与束缚,而是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