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智能汽车需兼顾行车安全与隐私保护
http://www.CRNTT.com   2021-05-02 08:07:06


  中评社北京5月2日电/近期,媒体密集关注了智能汽车安装车内摄像头的问题。据报道,特斯拉车内安置有摄像头,可以清晰拍摄和记录司机在车内的一举一动。很多网民担心,私家车内部属于私密空间,如果事先未就安置摄像头、拍摄车主等事项告知用户,是否侵犯了车主的隐私权;这些收集的数据又能否得到足够保护?尽管特斯拉回应称,车内安装高清摄像头是为了提升驾驶安全以及促进自动驾驶更快发展,并非为了窥探隐私,但不少用户仍对自己隐私及个人信息能否得到妥善保护心存疑虑。

  其实,这不是特斯拉一家企业所面临的问题。随着自动驾驶的快速发展,很多智能车企都会在车内配备摄像头、麦克风等传感器,这些设备及采集的数据对于传统汽车行业或许无关紧要,但对智能汽车而言,却不可或缺。智能汽车的核心技术包括环境感知、定位、路径规划和线控执行等。其中,无论是环境感知还是路径规划的算法模型,都需要采集大量的路况和驾驶数据,通过机器学习进行算法模型的训练,来确保行车安全。

  从目前整个行业的发展水平看,智能汽车的自动驾驶水平仍处于辅助自动驾驶到高度自动驾驶之间(L1-L4),尚未达到完全自动驾驶(L5)。为确保行车安全,智能汽车需要监控司机是否达到使用自动驾驶的条件,这也就需要收集车内数据。工信部于近日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管理指南》)也规定智能汽车产品必须“具备对驾驶员参与行为的监测能力”,这也从侧面说明,当前智能汽车行业具有收集司机信息、监测司机状态的必要性。

  同时,智能汽车行业对未来出行商业模式的探索,也让收集用户个人信息变得不可避免。目前,特斯拉、滴滴等企业都提出过利用智能汽车车主不用车的时间,来通过自动驾驶进行载客的共享经济商业模式。对车主而言,要实现这一商业模式,也需要允许智能车企收集车内个人信息。因此,智能汽车对用户数据的收集处理,与传统语境中的隐私权侵权还是存在一些差异:它不是一方侵权,另一方被侵权的零和游戏,而是还包含着用户与车企之间相互信任、合作的一面。

  当然,无论是出于安全出行的考虑,还是进行商业模式的探索,对用户个人信息及隐私的保护都不能因此而放弃。目前,我国民法典、网络安全法等法律已就个人信息、隐私的保护提供了基础性规范。正在进行二次审议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更是被寄予厚望。已有的基础规范和拟议中的立法确定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包括:智能汽车企业在处理用户个人信息时应遵循“知情-同意”的基本要求,审慎对待个人敏感信息,严格限制对个人敏感信息进行自动化处理等。为监测司机是否疲劳驾驶需要收集司机面部信息,尽管这一主张可以从符合重大合法利益或公共利益需要的角度得到支持,但仍需获得用户同意。

  前述工信部发布的《管理指南》也提出“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应依法收集、使用和保护个人信息,实施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制定重要数据目录”等意见。这是我国管制政策首次正式应对这类问题,也是在智能汽车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有益探索。而为了解决人脸数据滥采泄露及过度存储使用等问题,4月23日,《信息安全技术 人脸识别数据安全要求》国家标准开始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相关标准的出台和完善,也将为智能车企运用人脸识别技术划出更为清晰的边界。

  当然,要全面应对智能汽车带来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今后的立法仍然需要建立一系列制度、作出进一步的细化规定。比如,近日有车主在上海车展上就特斯拉刹车问题进行维权后,特斯拉方面公布了相关数据,但事后该车主家属称特斯拉此举侵犯了车主隐私。这番交涉也将公众的视线引入到智能车企应该如何合法合规地披露用户数据上。因此,需要法律、政策作出指引的,还有智能车企应该如何向用户、公众、监管部门披露涉及用户的数据等。

  总之,在智能汽车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安全便利与个人隐私保护,并非无法兼得。这一方面需要智能车企加强自律,秉承人工智能伦理中人的根本利益原则和责任原则;另一方面,也要通过不断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国家标准,确立更加明晰的规则,并不断强化政府监管,如此才能让用户安心尽享科技进步福利。

  来源:法治日报  作者:郭锐(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未来法治研究院社会责任和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