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民进党当局再爆离奇言论!
http://www.CRNTT.com   2021-05-22 18:06:46


 
  曹谨(1787-1849),字怀朴,河南怀庆府河内县人(今焦作沁阳),乾隆五十二年生。《清史稿》以循吏为曹谨立传:“初官直隶知县,历署平山、饶阳、宁津,皆得民心。赈饥惩盗,多惠政。”道光十七年,曹谨调任凤山知县,当时凤山因灾年饥荒,多有奸邪盗贼之徒。曹谨到任后,“问疾苦,诘盗贼,剔除弊蠹,顺民之欲。”不仅如此,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当地农业发展问题,曹谨因地制宜,开渠导圳,助民灌溉。文献记载“淡水溪在县东南,由九曲塘穿池以引溪水,筑埤导圳。凡掘圳四万余丈,灌田三万亩,定启闭蓄泄之法,设圳长经理之。”连横《台湾通史·曹谨传》中对曹谨领导台湾人民修建两圳的经过有更为细致的描述,曹谨“至下淡水溪畔,慨然叹曰:‘是造物者之所置,而以待人经营者。’……乃集绅耆,召巧匠,开九曲塘,筑堤设闸,引下淡水溪之水,以资灌溉,为五门,备蓄泄。公余之暇,徒步往观,杂以笑言,故工皆不怠。凡二年成,圳长四万三百六十丈有奇, 润田三千一百五十甲。其水自小竹里而观音,而凤山,又由凤山下里而旁溢于赤山里,收谷倍旧。民乐厥业,家多盖藏,盗贼不生……名曹公圳,为碑记之。已而大旱,溉水不足,复命贡生郑兰生、附生郑宜治晓谕业户,捐资增凿,别成一圳,名新圳,而以前为旧圳,润田尤多。”曹谨在凤山兴修水利,引水灌溉农田,使凤山成为台湾的米粮之仓,为凤山县及其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曹谨在台湾被尊为曹公“禹王”。咸丰十年,凤山县人民为纪念曹谨修圳惠民的功绩,在凤仪书院之侧修建一座“曹公祠”,并在每年曹谨诞辰的农历九月二十六日举行公祭。这样的祭祀活动一直没有中断。时至今日,凤山人民还修建了曹公圳纪念碑、曹公亭,命名了曹公路、曹公里、曹公桥和曹公第一小学等,反映了台湾民众对曹谨的爱戴和怀念之情。曹公圳现归高雄农田水利会管理,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据台湾高雄农田水利会前会长卢荣祥介绍,曹谨开创的运用当地竹料、树枝、茅草、卵石、砂子等为料构筑拦水坝工程技术,一直沿用到1963年,凤山人民饮水思源,至今仍怀念这位好县官。曹公之名在高屏地区曹公圳灌溉区域内,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凤山人把曹谨与我国历史上治水的大禹相提并论,与修筑都江堰的李冰、修渠引漳河水灌田的西门豹和修渠排涝的河南荥阳县令殷衮等同起来,尊称他为“水利先师”“宝岛禹王”,并为他修祠建庙,年年祭奠。“曹公庙”里至今悬挂着“功同禹王”金字大匾。历代文人墨客和连战、宋楚瑜等政界名流也都题联赋诗赞扬曹谨,凤山县生员谢苹香写的“凤山竹枝词”、台湾府学教谕刘家谋写的《曹公圳》、许寸水写的《曹公祠怀古》就是当时的生动写照。

  高雄凤山居民陈嘉男表示,今天高雄人还在用曹公圳作为主要水利工程来调节灌溉与排涝,“可以说,曹公圳是中国人为自己同胞利益兴修的水利工程,不像嘉南大圳的修建,为的是掠夺台湾财富,剥削台湾人民,为日本对外侵略服务,而曹公圳修建目的只有一个——造福台湾人民。”

  河南沁阳市政协原副主席、曹谨研究会前会长李元庭指出,曹谨一生中最辉煌、最突出的贡献在台湾。主要体现在他在台期间,兴修水利,抗击英夷,平息械斗,重文兴教,为开发台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