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4月25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中评电讯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遏制大数据“杀熟”
http://www.CRNTT.com   2021-06-08 17:25:48


  中评社北京6月8日电/据新华社报道,经常使用某个App,却发现自己购物价格比“新手”贵。针对网民反映强烈的大数据“杀熟”问题,深圳正在征求意见的条例规定,“杀熟”或可重罚5000万元。地方法规能否遏制大数据“杀熟”?

  新老用户“差别对待”,别让算法沦为“算计”

  对老会员配送费更高、同一家店吃两三回就涨价、开通了会员反而优惠金额减少……

  近年来,部分网络平台“价格歧视老用户”“割会员韭菜”引起关注。网友将这种新老用户的“差别对待”,称为大数据“杀熟”。

  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开展的专项调查显示,88.32%的被调查者认为大数据“杀熟”现象普遍或很普遍,56.92%的被调查者表示有过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

  一些法律学者认为,大数据“杀熟”是由算法定价引起的现象,本质是价格歧视。具体表现可能是同一个App上“会员价”高于非会员价,甚至同样的商品、不同手机有不同价格。此前,复旦大学一项关于网约车的研究显示,某一品牌手机用户更容易被舒适型车辆司机接单,这一比例是其他品牌手机用户的3倍。

  一位人工智能企业高管表示,这与平台企业的强势地位、用户处于信息不对称地位有关。

  在技术条件方面,平台积累了海量用户数据,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地理位置、浏览历史等,平台可以准确描绘用户的个体特征,并通过深度学习分析每个用户的消费习惯、消费能力和价格敏感度,预测用户购买喜好和针对性影响用户的购买决策。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