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2月24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中评电讯 】 【打 印】 
告别无序竞争,电商行业需要“破局”
http://www.CRNTT.com   2021-06-30 08:10:55


  中评社北京6月30日电/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利用互联网舆情监测系统,对6月1日至6月20日期间相关消费维权情况进行分析并发布《2021年“618”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监测期内共收集“消费维权”负面信息576804条,占“消费维权”信息总量的3.57%,同比显着下降。

  工人日报发表记者杨召奎评论文章表示,“618”消费维权舆情是特定场景下消费者情绪与意见场域的风向标。《报告》分析认为,今年“618”,不断“破圈”的供给端与不再冲动的消费端叠加,将成为电商行业告别无序竞争的拐点。

  今年“618”,众多品牌销量大增,亮眼的数据印证了国内市场潜力大、韧性强、活力旺、后劲足的良好势头。与此同时,“消费维权”负面信息占“消费维权”信息总量的比重同比显着下降。一增一降,说明今年“618”上演了一场“可喜”之变。

  文章分析,这一变化源于3方面的因素,首先是强监管带来的压力。无论是7部门联合下发的《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试行)》、3部门联合召开的互联网平台企业行政指导会,还是招招重拳的反垄断政策,都彰显了监管部门对平台合规经营的约束决心与凌厉手段。比如,“二选一”问题不再出现,先涨价后降价问题也收敛很多。

  其次是平台与商家理念的转变。一方面,平台开始“破圈”,重视对新品牌、新渠道的赋能与加权,并加快供应链“数智化”“全链路”的提质升级。另一方面,平台和商家开始注重实施简规则、弃套路、求黏性的“消费者(会员)争夺与留驻”策略,这都给消费者带来了很好的购物体验。

  最后是消费者变得更加理性。被“算法”“玩法”套路后的气愤与失落,使得消费者从“盲目冲动”、吐槽“剁手”向理性围观、审慎出手转变。

  文章指出,要想告别无序竞争,电商行业还需要除痼疾的“破局”之变。《报告》显示,今年“618”期间,消费者的“吐槽”信息集中在假冒商品、产品存在质量问题、骚扰短信仍大量存在,网红产品高价是否高质、快递不送货上门、乡村取件加收快递费等方面。例如,主播“驴嫂”被指售卖山寨手机等。

  假冒商品的存在与消费者对商品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形成反差,这警示部分电商平台、带货主播,对集中促销期间商品质量的把控措施与手段、识假辨假打假的决心与策略必须顺势而变。

  送货不上门、乡村取件加收快递费等问题虽不合理,但仍被诸多消费者频频吐槽。这就要求,无论是平台、商家,还是投递网络,不能只注重上游供给端的渠道完善,而忽略下游消费端更细、更复杂的投递链条的有效畅通及其映射出的品牌温度。那种只注重向“送出去”要效率,而无视用户“接过来”的感受的做法必须改变。

  此外,部分电商平台、商家等对新规则举棋观望的投机心理与行为习惯必须改变。例如,一到大促前夕就短信轰炸,即使消费者多次回复“TD”,也无济于事。其实,这种短视的做法就算偶有收益,其“变现”能力也有限,更多的还是惹人烦、讨人厌,最终也必将遭人弃。

  文章最后说,无论平台、商家还是带货主播,必须坚持“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理念,在提供优质产品的同时,还需以有温度的服务模式、有诚意的促销规则赢得消费者的认同,如此才能体现出网络大促的真正价值,促进电商行业健康持续发展。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