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区域功能定位发挥各自比较优势
主持人:协同发展涉及资源配置、区域分工、利益格局的战略性调整,各区域功能科学定位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本遵循。当前,三省市距离定位还有哪些差距?应当如何推进?
叶堂林:京津冀总体发展目标是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北京定位是“四个中心”(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天津是“一基地三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河北是“三区一基地”(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现在京津冀三地都在努力实现其功能定位,但与最终目标仍有很大的差距。比如首都“大城市病”突出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缓解,京津冀地区没有形成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产业联动发展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的有效机制等。
武义青:7年来,京津冀三地紧紧围绕区域整体功能定位和各自功能定位,坚持“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和“一体化”发展,初步形成功能互补、产业分工、空间优化、互利共赢的区域经济布局。但与此同时,三省市距离功能定位仍有不小差距。以河北为例,由于历史原因和传统产业发展的路径依赖,河北产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推进产业转型、改善生态环境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对经济增速和财政收入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对“三区一基地”建设形成挑战。
未来,京津冀三地一方面要立足各自功能定位,发挥各自比较优势,走出一条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新路,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互补互促、资源要素对接对流、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和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另一方面,要把北京的“减量发展”和“辐射带动”结合起来,在区域整体层面形成“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
统筹谋划整体布局实现一体化发展
主持人: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重心由交通、产业、生态3个率先突破,正在向区域产业链集群、公共服务、协同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一体化转变。如何进一步破除区域资源流动障碍?
武义青:京津冀地区行政配置资源的特征明显,国有企业占比较高,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北京作为首都和直辖市,集聚了大量行政功能和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对周边地区的人才、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形成明显的“虹吸效应”。同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相比,京津冀统一的商品和要素市场建设相对滞后,市场一体化水平相对较低。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需要进一步打破行政干预带来的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消除歧视性、隐蔽性的区域市场壁垒,破除制约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区域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和要素市场。对于人才流动,既要制定鼓励人才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自由有序流动的政策措施,也要防范京津对河北人才的“虹吸效应”,在户籍制度、高考政策、社会保障等方面出台一揽子配套政策,切实增强河北对高端创新人才的吸引力。要在高等教育、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等领域实行统筹谋划、整体布局和一体化发展,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市场链、政策链无缝对接,实现到2030年“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的远期目标。
叶堂林:进一步破除京津冀区域资源流动障碍,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构建网络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疏通区域内资源要素的流动渠道。在交通路网建设规划方面,依托现有的京、津、石、保、唐等中心节点城市和三条主轴的交通骨架,重点增加北京新机场、雄安新区、张家口、冀中南地区的交通枢纽站建设。
在交通拥堵治理方面,将小型智能轨道交通融入现有的交通运输体系,依托大数据和卫星遥感技术,构建区域交通路网协同治理平台,实现一体化应急联动,提升三地间的交通协同治理水平。
二是构建区域内全产业链体系,以产业协同助推资源要素流动。建议科学制定基于产业链分工的产业协同发展专项规划;完善政府间产业协作联动机制;优化企业结构,营造良好的区域产业生态。
三是构建基于自然资源产权化的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推动资源要素向生态涵养区流动。
一方面,在明确自然资源产权化基础上,研究生态资源的生态价值,在京津冀地区率先实施生态资源有偿使用。
另一方面,借助冬奥会等重大契机,明确各级政府的补偿边界、资金分成及分工,加快完善京津冀三地政府间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四是构建跨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推动人才、技术等关键要素流动。完善政府层面的资金联合投入机制;完善三地科技政策对接机制;围绕重点产业链布局创新链。
五是构建多元化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资源要素流动。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务配置中的权责;构建公共服务多元供给主体合作机制;形成区域性公共服务多元主体协作治理的常态化保障机制。
肖金成:为推动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提以下建议:
构建产业协作平台,推动产业转移对接。京津冀与周边地区应积极构建产业合作平台,推进产业转移承接。一是鼓励毗邻城市成立园区合作联盟,建立常态化协作联动机制,共享项目信息,共同举办招商推介活动,打造双向承接产业转移平台,以联合出资、项目合作、资源互补、技术支持等多种方式共建跨区域产业园区;二是加强对区域整体产业发展的引导,支持各地优势产业加快发展,以都市为核心建立产业链上下游联动机制,不断深化各城市产业分工合作,明确产业转移与承接的重点领域、适宜地区和操作路径;三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沟通信息,协助企业开辟合作渠道。
同时,鼓励各地区探索多元合作方式。一是完善各市利益分配机制,产业项目收益由合作各方分享,探索建设项目税收分配办法。二是探索建立跨地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建设项目成本分担机制。建立区域合作基金,用于公共事务支出,可根据各市GDP或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缴纳,市长联席会议决定支出事项。三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形成跨地区行业联盟,共同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和市场规则,探索各类市场资源的对接和整合。
来源:经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