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种业振兴关键要突破重点难点
http://www.CRNTT.com   2021-07-22 08:24:34


  中评社北京7月22日电/日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会议提出,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

  种业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核心要素,也是提升农业竞争力的核心变量。从提出打赢种业翻身仗到部署推进种业振兴,中央对种业的重视一以贯之。本质上,种业振兴是农业科技的振兴,是种业企业的振兴,既是科技问题也是市场问题。推进种业振兴,既等不得、慢不得,也慌不得、急不得,要尊重育种科研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步步深化、久久为功,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最终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

  要认识到我国种业问题是个结构性问题。在农作物种业中,水稻、小麦两大口粮最重要,我国已实现了100%自给,并在国际上具有竞争优势;玉米、大豆、诸多蔬菜品种,我国也具备相当高的自给率,但品种的竞争力还不够强;部分高端蔬菜等少数品种几乎完全依靠国外。以黄瓜为例,绝大多数人消费的黄瓜都是国产品种,但部分高端黄瓜品种如无刺黄瓜是国外品种。同时要看到,仅从种业外贸依存度来看,外资企业仅占我国种子市场约3%的份额;进口种子占我国用种量的0.1%,国外则远高于此。

  屡次强调种业重要性,既是立足当下更是着眼长远,既为了避免在极端情况下被“一剑封喉”,也是因为现代育种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比如,国外主要是企业育种,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出品质的概率有保障;我国大多仍是课题组式育种,组织化程度低,多数种企盯着推广而非研发。比如,主流的基因编辑技术均被国外控制,我国在基因编辑工具、全基因选择算法等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原创能力不足。可见,所谓种业卡脖子,主要不是供应链的卡脖子,更多是技术创新的卡脖子。

  推进种业振兴,重点要在种质资源、知识产权、科企合作三方面寻求突破。

  种业振兴,源头在种质资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种质资源是种业原始创新的源头。袁隆平之所以能育出强优势籼型杂交水稻,就在于发现的那株野生稻“野败”。我国拥有52万份农作物种质资源,居全球第二。但是,完成资源精准鉴定的不到10%,真正有用的基因还没被完全挖掘。同时,种质资源多来自国内,群体遗传基础狭窄,选择空间有限。我国畜禽遗传资源占全球六分之一,但面临资源消失风险加剧、地方特色资源开发不够等问题。所以,护好用好种质资源,才能下好先手棋。

  种业振兴,基础在知识产权。长期以来,我国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不够,大量“换个车灯就是辆新车”的所谓新品种层出不穷,这类新品种跟突破性新品种差了十万八千里,限制了企业原始研发的积极性。2012年,美国先锋公司没有获得许可就使用了孟山都公司的技术专利,被裁决赔付10亿美元。如果没有这种强有力的制度保护,就会出现“谁搞原始创新,谁就是冤大头”的情况。要把健全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作为保障,既在品种审定上鼓励原始创新,也大力打击种业违法侵权行为。

  种业振兴,关键在科企合作。种业投入大、风险高、专业性强,需要“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任何一方缺位都不能说种业实现了振兴。要解决创新主体错位问题,育种企业和科研院所要形成创新共同体,加快育种资源、人才、技术在科研单位和企业之间的按需流动。要培育帅才型的育种家,有效整合科研资源,加快核心技术攻关。要弘扬企业家精神,用好“看不见的手”,打造种业领军企业。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乔金亮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