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黄仁伟提出,当前的问题是“谁”在讲中国故事,国际媒体上的中国故事大部分情况下都是消极的。因此中国需要自己主动讲述真正的中国故事,介绍真实的“一带一路”情况,增进与其他国家的互相理解。我们还应欢迎拜登政府最近提出的“B3W”(意为“重建更好的世界”)项目,携手一致在全球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Wiley集团大中华区总裁Philip Kisray认为尽管在国家层面上有很多专家在高级别交流和沟通中听过中国故事,但在两个领域还需要共同合作。第一,从内部讲述者的角度而言,我们还需要重新考虑外部的讲述者,让了解中国的外国人讲述中国故事。第二,数据是创新的基础,但是数据必须要真实有效,从用数据讲述故事发展到用人讲述故事,让中国的好故事在全世界传播。
《南华早报》资深记者麦俊从一线记者角度出发,提出在全球化的叙事背景下,除了要和中国的媒体、中国的公司相结合,也要考虑到西方的合作伙伴,在讲述中国故事的时候要注入同理心。同时,要讲述中国故事,需要的是改变教育,而不是劝说他人做出改变,因为改变人们的想法不能够只通过讲故事,讲故事也不是我们的目标。
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院长孙明认为,国际关系、多元价值和媒介表达对于全球叙事体系的构建产生比较明显的影响,因此在构建国际传播中的中国叙事体系中,有三点问题需要思考。第一,在叙事议程方面,中国要客观地认识整个世界,与世界上的不同国家在共同的发展问题上寻找共同的解决方案。第二,在叙述主体方面,将自叙和他叙结合在一起。第三,在叙述价值方面,使中国价值彰显世界意义。他强调,中国叙事性质应该具有鲜明的中国精神特质,应该是思想和行为的统一、官方和民间叙事的统一、中国和世界的统一,更是自信开放与谦逊和气的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