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2 在高端第一期人体实验的论文中,共45人分成三组里各15个人里的资料,【1】针对生型原病毒株,打了第一剂,有第29天中和抗体的数字,但是很低很低,打完第2剂,来到第43天时中和抗体有高起来,这也无法证明只打一剂就有效果。
【2】另外,第一期的报告中,高剂量25微克效果比中剂量15微克好,但第二期的论文没有解释为何反而选择中剂量15微克做为施打剂量,因为看起来副作用都不大。
【3】在针对野生型原病毒株,中和抗体的图(Fig.3 C)上,最右边有个横轴标示是20/130 《281.8》有星号的数字,那是联合国WHO制作的病患恢复期标准血清样本,它的中和抗体值就是281.8,比三种剂量的平均值都高,表示高端三种剂量生成的中和抗体都不够多。
高端有买了WHO的标准样本,却另外又买了私人公司的血清样本(中和抗体值较低)HCS来做统计比较,很奇怪。文章里有稍微自我检讨了一下。
P.S.3 上面两点PS我早就知道,原来没有写是因为文章太长太复杂。但是因为有非专业的网军和王浩宇跑来留言洗版要误导,所以我只好再补充进来写清楚。真理越辩越明,科学终将胜利。
P.S.4 也有人说IgG也是抗体,也有效,不对。问题是,做免疫桥接的是中和抗体,不是IgG,IgG有测到但要比较才知道是不是够高有效。S-2P棘蛋白是很大的蛋白质分子,有学者研究过会产生200+种抗体,还有T细胞很多种免疫反应不是以抗体来表现但一样可以清病毒。我早就写过,国际上对要用哪一种指标来做新冠病毒的免疫桥接指标(CoP)还没有共识。而且CoP也是用在第二代的疫苗,比方BNT修改mRNA生产出加强版,那可以和第一代的BNT做免疫桥接比较。流感疫苗也是这样,自已和前一代比,并不是像台湾的次单位蛋白高端和腺病毒的AZ比中和抗体。这也是“中研院”的陈培哲院士说这种免疫桥接没有意义的理由,数学公式计算抗体,无法代替第三期的实证数字。
1. 高端在Medrxiv上,未受同行审核的论文:https://bit.ly/3AXUm7z
2. BNT在 NEJM https://bit.ly/3ggndMh
3. 子刊不是Lancet https://bit.ly/2UvSjI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