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网评:双城三圈”规划 推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http://www.CRNTT.com   2021-10-08 00:41:35


  中评社北京10月8日电/网评:双城三圈”规划 推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来源:大公报  作者:李继亭

  特首林郑月娥新一份施政报告的最大一个亮点,就是对香港与深圳发展作出新的规划,推出“双城”:香港与深圳;“三圈”:优质发展圈、紧密互动圈、生态康乐旅游圈。这种“跨地域”式的发展规划,是回归以来的首次,反映了特区政府的思维上的转变,说明现届特区政府管治团队充分认识到进一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性。但要有效落实,仍然有不小的阻力。一方面在政府内部能否准确把握中央方针政策,另一方面在于能否有力冲破利益藩篱,以及能否尽可能加快步伐。发展竞争,不进则退,香港必须要加紧。

  “双城三圈”是施政报告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昨日公布的《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的核心。据特首所表述,这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首份由香港特区政府编制,在空间观念及策略思维上跨越港深两地行政界线的策略和纲领,充分考虑了国家在“十四五”规划中对香港的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香港的期盼,以及《前海方案》为香港带来的大量机遇。同时以《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规划远景与策略》为基础,为香港长远发展前景谋定新方略,在香港重回“一国两制”正轨的时刻,别具突破性和前瞻性意义。

  思维突破更要落实得力

  在“空间观念”、“策略思维”上,“跨越行政界线的策略和纲领”。的确,这是前所未有的思维和政策变化。体现了行政长官对香港发展形势、未来方向、发展路径的前瞻看法,值得肯定。实际上,这也是过去许多有识之士多次提出的建议方向,但因香港客观形势一直无法得到落实。因此,特首此次可以说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根据特首所述,“双城”是指香港和深圳;“三圈”即由西至东分别为“深圳湾优质发展圈”、“港深紧密互动圈”和“大鹏湾╱印洲塘生态康乐旅游圈”。这个“双城三圈”可以说覆盖了深港口岸经济带和深圳发展最成熟的都市核心区,以及香港境内城市建设资源正在高速汇集并仍拥有庞大发展潜力的北部都会区。“双城三圈”空间概念的确立,有利港深政府可共同促进两地在经济、基建、创科、民生和生态环境的紧密合作,发挥强强联手,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益。

  观念正向,策略正确,但能否成功落实,仍有不少问题和挑战。

  首先,这类“跨越行政界线”的策略和纲领,对于特区公务员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并非他们所熟悉的。即便他们内心认同拥护这一方向,但到具体推进之时又会遇到各种前所未见的问题,对他们会是一个考验。最为关键的是,必须准确理解中央的方针政策,尤其是涉及区域性规划的政策,以免落实其间走偏、走样,与发展宗旨背道而驰。

  其次,整个“双城三圈”政策,涉及非常庞大的发展内容,既有土地使用、交通规划,以及产业支持等一系列政策,当中不可避免会涉及大量的利益重新分配问题,也可能会遇到不小的阻力。能否有足够的魄力冲破利益藩篱,准确贯彻发展宗旨,以推动香港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对特区政府及社会各界都是巨大的考验。

  最后,国家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港深两地紧密互动,由西至东建设了七个陆路口岸和相连的交通基建,使两地有条件跨越后海湾、大鹏湾和深圳河而相互连接,形成“双城三圈”的空间格局。市场竞争,不进则退,香港必须抓紧机遇窗口,全力参与大湾区建设。切不能再陷入以往“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不力”的怪圈。

  特首林郑月娥作出了具有魄力的决定,值得充分肯定。但同时也要看到,“两城三圈”所涉及的,还只是北部都会区的发展。与内地涉及各方面的五年“规划”,仍然有较大的距离。特区政府思维、策略有了改变,但改变的幅度仍然不够大。本届特区政府任期只有不到一年时间,未来如何利用规划去进一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仍然有巨大的空间。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