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揭开全球能源紧缺的谜底
http://www.CRNTT.com   2021-10-11 06:00:05


 
  其次,近年来国际上新能源开发、新技术研发和创新应用不断涌现,但迄今为止所谓的清洁能源仍无法担任国际能源供应的大任。毋庸置疑,国际新能源开采技术以及风能、核能、水能等清洁能源是全球能源创新发展的大方向,但目前的实效性尚未充分展现,相当多的新能源还处于开发的初级阶段,在全球整个电力供应中所占比重还很有限,且与传统电网的并轨运行等存在诸多难题。绿色新能源开发不仅技术难度大、成本高,而且明显缺乏稳定性。俄罗斯专家认为,世界在新能源领域的进程只能是平稳渐进,鉴于目前的技术发展水平,像欧盟那样依赖风力发电是危险的。今年夏天,欧洲多国异常平静无风,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远低于预期。有分析认为,目前全球绿色新能源的炒作成分比较大,这并不利于全球能源的稳定保障和适当平衡。

  由于技术和天气恶劣等原因,英国乃至整个欧洲的新能源供应目前还相当脆弱,其中最重要的是对风能和其他一些被认为“不规则能源”的过早依赖。如英国设法运营来自挪威的电力电缆,这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水下电力电缆,希望从挪威带来清洁的水电,再经英国出口清洁的风能。但挪威经历了罕见乾旱,储存的能源减少到10年来最低水平,不仅出口受限,北欧国家也将面临五倍于常的能源费用。

  法国被认为是全球在核能上押重注的国家,去年核能提供了该国70%的电力需求,居世界之最;但核能生产运营的总产能自1999年以来一直难以增加,甚至还略有下降。而且,核能的潜在风险被一些人认为很大。英国面临诸多监管问题,法国面临建设新核电站的各种困难,而德国则完全拒绝依赖核能。

  再次,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呼声日益强烈,严重影响了传统能源的开发利用。全球气候恶变问题已相当严重,全球必须高度重视碳排放等气变问题,以防止气候问题成为世界与人类的新灾难。但同时也要看到,全球气候变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世界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人口大国与人口小国,以及新能源技术的研发、掌握和应用推广等,都明显存在很大差距,短时间内难以一刀切,尤其目前在不少国家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全面推广尚不现实。近年来,美西方发达国家对此的呼声很高,但有些被认为将应对气变当作政治、社会谋利的工具。美国自身的碳排放还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美国当局满嘴空洞许诺,却对别国施加巨大压力,其动机显而易见。

  煤炭在很多国家仍是重要的能源基础,即便是在向可再生能源转型方面取得长足进步的德国,今年上半年普通煤和褐煤仍占其能源总需求的四分之一以上;当该国关闭其剩余核电站时,这一比例将难以降低。但在全球气变应对的巨大浪潮下,世界上的传统燃煤开采和煤电厂面临停建停产等巨大压力;而在全球能源的现实中,煤的需求量依然很大,可煤炭的开采和供应已越来越跟不上。目前能够迅速并有效取代煤炭的大众化能源又难以获得,这就导致了全球能源在需求剧增的情况下无法得到保障。

  现在世界上的一些产煤大国突然间又成了香饽饽。俄罗斯媒体报道称,俄罗斯的煤炭采掘能力有限,且煤炭供应早已签订了供货协议,俄罗斯有义务向亚洲供应这种燃料,而不能只考虑向邻近的欧洲国家供煤。另外,不少国家担心因能源紧缺而再次大规模采煤,难免又会在全球能源紧缺问题缓解后遭到美西方发达国家的指责攻击。为应对全球变暖问题,联合国自1995年起在全球各地召开多次气候变化大会。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已定于今年11月1-12日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英国约翰逊首相正在为此次大造声势。尽管目前英国的能源供应十分紧张,但约翰逊需要的是利用此会为自己尽可能谋求应对国际气变的声誉。

  俄罗斯媒体的评论指出,虽然今天一些国家表示要不惜一切代价解决能源问题,但危机还会在世界其他地方重现。如果出于政治野心,干预能源项目的发展,让位于有损常识的炒作,这种危机可能会成为国际生活中的常客。

  第四,能源生产和供应背景复杂,难免受到多种复杂、敏感因素的制约。俄罗斯媒体以欧洲天然气供应为例指出,西方国家领导人的政治决定导致了所需类型燃料供应不足的事实。多年来,美西方国家一直都在竭力阻挠俄罗斯的天然气供应,反对俄罗斯通往德国的“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建设。虽然拜登执政后出于全面战略考虑,与默克尔达成了谅解共识,但该管道的铺设工程受到很大影响,也使今年对欧洲的天然气供应会直接受到影响。

  俄媒认为,“政治游戏、气候承诺和自然灾害是当前国际能源市场‘完美风暴’的组成部分”。韩国媒体评论称,从根本上看,当前的能源紧缺及由此造成的各种物价上涨,很大程度上受多种因素交织的影响,全球经济正在迈出结构转型的新步伐,以摆脱化石燃料并努力实现碳中和,从而推动产业结构大洗牌。这一浪潮的冲击很大,而“重视环保ESG(环境、社会、治理)的环保经济政策扩散,对能源供应和价格上涨都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作用”。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