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伯江(图片来源:中评社) |
中评社北京11月9日电(助理记者 张洁 实习记者 胡毓雯)6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安全交叉学科平台主办的2021东亚合作论坛——“亚太地区形势新变化与中国应对”研讨会在京开幕。与会嘉宾认为,目前的亚太形势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在亚太格局中仍具有一定的优势与发展前景。
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罗英杰教授认为,俄罗斯将中国和印度视为其在亚太地区的主要战略伙伴,苏联解体后俄印关系继承了苏印友好关系,发展较为顺利。他表示俄罗斯对于美日印澳机制的反对立场十分明显,该机制损坏了俄印关系的基础。现实意义上,尽管俄印双方都有建立友好关系的意愿和基础,但是这一关系的维护不是某一方的努力就可以达成的,需要内外力因素的共同作用。他还提到作为一个跨欧亚地区的大国,俄罗斯未来很有可能转向东方。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主任宋伟教授认为,美国不仅想提出一个印太的概念,更想使印太问题全球化。中英关系的变化主要根源在于意识形态的冲突,尤其是香港和西藏等问题,英国的介入带有较强的结盟倾向和针对中国的特点。他认为法国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印太国家并一直在印太地区进行自由巡航等表现,从目前来看对于印太地区的介入虽没有英国积极,但是介入同样很深,主要在于维护法国在印太的利益和地区稳定。对于德国介入印太地区,他认为德国是想通过同印度等国交往建立一个合作性的地区体系和扩大德国的国际影响力,而非是以制衡中国为主要目的。他提出欧洲国家的介入改变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意识形态问题是导致中欧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欧盟成员国对于介入这一地区的目的是有所区别的,中国需要妥善应对。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杨伯江研究员总结了亚太格局的新趋势。他指出目前亚太地区存在经济和安全两个领域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产生于冷战时期的美国传统同盟网络很难有效地应对跨国的、非传统的、甚至是全球的安全问题,所以,非美国主导的地区安全架构的不断出现带有其必然性。新冠疫情冲击之后,地缘经济因素的重要性凸显;但另一方面,随着大国博弈的激化,市场规律以外的政治、战略因素的作用有所上升,影响区域合作。关于东北亚格局,杨所长指出首先这个次区域处在战略僵持阶段,现阶段不是各方的战略重点;其次日韩关系的改善可能越来越难;最后日韩关系僵冷的背景下,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可能更令人失去希望,而不是更抱希望。现状之下,我们的政策着力点应是以区域治理为导向,推进功能性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