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家庭户小型化是深刻的社会变革
http://www.CRNTT.com   2021-11-09 08:45:38


 
  时代变了,婚姻-生育-家庭存在的价值开始被一些“先锋派单身群体”所质疑。“结婚不过是一张纸”,这是很多人的共识,而纸里包裹的不一定是真情。一纸结婚证的意义早已不同过往,历史上国人的婚姻还负载着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核心需求,而对情感的需求和满足是当代年轻人步入婚姻的关键指标。民政部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结婚登记数据为813.1万对,这是继2019年跌破1000万对大关后,再次跌破900万对大关。同时,这也是2003年以来的新低,仅为最高峰2013年的60%。

  空巢青年和单身人口的增加将通过不婚不育和晚婚晚育加剧低生育-少子化进程。生育的主力军没有“投入战场”,而是被隔离在婚姻家庭的围墙之外。空巢青年的增长固然是社会大转型的一个方面,有其客观规律性,但我们也要意识到它给婚姻家庭制度、人心人性和生活方式以及人口安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大挑战。

  无论独居的生活方式有多么自由和精彩,“空巢青年”的未来并不令人乐观,低收入、青春不再、婚配的紧迫性和生活的不稳定性都有可能成为空巢青年在独居时代遇到的危机和问题。互联网和电子商务让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查询到各种信息,可以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并且迅速买到想要的东西甚至可以在家办公,这为不与外界直接联系、“宅”在孤岛一样的家中提供了便捷的条件。绝大部分空巢青年的经济条件、生活条件、生存环境并不好,他们的未来很不明朗,也不确定。

  代际反哺和亲情赡养在家庭人口规模小型化的进程中逐步弱化

  对独居老年人来说,老来无伴的风险是“急难无人知”和“空巢孤独死”。随着家庭结构的核心化和空心化以及家庭人口规模的小型化和个体化,家庭养老的功能已严重弱化。家庭养老已经演变为在家养老,而家庭养老的内在精神——基于血亲基础上的代际反哺和亲情赡养却在家庭结构核心化和家庭规模小型化的进程中逐步弱化。

  自古至今,老有善终都是中国人的养老终极追求。无论职位高低、收入多少,任何人都难逃病苦、老苦和死苦,这时候能否有亲人的情感、心理和精神的支持和安慰对老人的临终安宁特别关键。

  财富、能力和地位都不能保证到了老年能有儿女照顾和老有所伴。在现代社会,老年人被边缘化了,有儿女,不在身边似乎“养儿难防老”。曾经有一户人家有三个儿子都很有出息,毕业于名校且事业成功,人称“一门三杰状元府”,但他们的老爸一样孤苦无依。亲人无亲现象更值得关注,亲子之间零交流,即使同居一屋,也没有心灵上的交流,没有精神上的慰藉,“非经济的养老”常常被忽视。在农村,孤独老人往往分散供养,有的委托村委会照看,有的委托亲戚照看,有的只能委托近邻。

  应高度警觉家庭结构变化的不妙趋势

  综上所述,家庭户规模跌破“三口之家”的数量底线意味深长,我们必须预见到家庭户类型的演变方向和分化程度。在可预见的未来,家庭萎缩趋势仍将继续。在中国社会大变革浪潮中出现的人口结构个体化、社会结构撕裂化、家庭结构空巢化之变革趋势,需要国人高度敬畏和警觉。因为人口结构是社会结构的基础,家庭结构决定家庭关系和功能。

  家国同构,自古皆然。婚姻家庭制度趋向瓦解似乎在警示我们:“一老一少”问题(即,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以及少子化背后的低生育问题)将长期困扰中国,归属于脆弱家庭户类别的核心家庭、空巢家庭和独居家庭抵御社会风险的各种能力可能会逐步衰减,国人的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以及生存质量、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恐怕也会因此而大打折扣。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穆光宗(北京大学人口所教授)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