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市场主体活力持续释放。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确立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断扩大。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日臻完善。产权保护和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全面实施,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不断强化,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稳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成熟定型,让各类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涌流。
(三)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发展的主线,更多通过改革的办法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供给体系质量不断提高,为我国社会生产力跃升到更高水平打下坚实基础。建立高质量发展的指标、政策、标准、统计、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等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开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健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加快形成。
(四)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宏观经济治理能力稳步提升。充分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强化宏观政策跨周期设计和逆周期调节,创新实施区间调控、相机调控、精准调控,把握好调控时度效,加强财政、货币和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协调配合,促进经济中高速增长,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稳步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全面推开;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取得重要突破,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改革创业板并试点注册制,促进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良性互动,及时化解压力,有效防范风险,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