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家庭照料困境与“现代病”之疗愈
http://www.CRNTT.com   2021-12-22 15:10:30


 
  观念与现实的张力之外,阶层、成长经历等诸多要素都左右着夫妻的性别策略。然而,当读完这些家庭的“三十六计”,我们遗憾地发现,最初的悲观预设,得到了万变不离其宗的印证:有的丈夫试图用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置换实际的劳动,有的丈夫坚持认为让妻子退出繁忙的职场是一种关怀,有的丈夫以收入多于妻子为由获取了家务的豁免权。相应的,他们的妻子或是选择搁置争议并撤出自己的情感,维持着冰冷的婚姻,或是在坚持分担家务和做个超级妈妈间反覆摇摆,或是最终选择离开。

  家务支持的多寡再生产了职场上看似“有抱负的男性和不敬业的女性”。作者揭示的复杂图景告诉我们,并非某个大男子主义的丈夫,而是“对两性间不平等的更大的社会支持,间接地维持着‘他’和‘她’之间不平等的家务分配。”

  直面爱的价值:我们能否真正尊重“完整的人”

  作为情感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霍克希尔德对家务分配的透视同样深入到了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深水区。她发现,在传统与现代两种照料理想的分裂中,两性都在付出沉重的情感代价。对于女性而言,最大的伤害不仅是延长的工作、母职惩罚的恶性循环,而是她们在爱中背负着对丈夫的怨恨,同时煞费苦心地自我说服。男性也并非全然的赢家,他们要承受来自妻子的怨恨,甚至婚姻中情感的彻底死去。

  而只要这场停滞的革命止步不前,即使小家庭内的平等成功达成,也同样问题重重。艾德丽安与迈克尔是书中真正分担家务的一对,双胞胎的诞生使他们不得不抵抗职场的重压。艾德丽安向所在的高校申请了半职安排,迈克尔则尽量争取不延长办公时间。然而,当我为这对并肩作战夫妻叫好时,作者却观察到,“无论在家庭的旧世界,还是在职业的新世界,他们俩都有点格格不入。”

  这种格格不入同样存在于眼下的中国,它提醒我们,家务照料不只是一个性别问题,更源于现代社会对完整的人的漠视。申请法定产假的男性很难被公司批准,加班文化中按时回家的人将失去领导的青睐。可见,仅靠一个平等主义的丈夫无法化解难题。当社会与工作环境专为没有家务事的人而设计,当人仅被当成劳动力,剥离了血肉情感的需要,当效率与成功被抬升,爱的价值无人珍视,当家务照料这一饱含情感的操持被当成可转移和外包的单纯劳动时,无论男女,既无法获得良性的职业发展,也失去了爱的付出与体验。

  在本书的后记中,霍克希尔德呼唤一种适应现代生活但富含温情的照料理想,它有赖于男性的家务参与、工作场所的时间调整以及照料价值的重拾。而我从书中读出,职场妈妈的无奈是人类现代病的症候之一,她们的疗愈,也必将意味着整个社会文化的自反与疗愈,伴随着容纳每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土壤生成。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