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月2日电/网评:以民为本改革社会福利服务
来源:大公报 作者:梁秉坚(注册社工 香港菁英会副主席)
保护儿童会辖下“童乐居”被揭发职员涉嫌虐儿,多名员工被捕及停职,社会各界均对事件表示关注,该会表示将成立专责小组调查事件,并会采取补救措施和配合社会福利署的各项跟进工作。
“童乐居”这类事件可谓“一单都嫌多”,香港的社会福利系统早在回归前已经形成,然而这系统在回归后并没有与时俱进,除了每年向受资助机构按通账增加拨款外,大致维持原状。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担任社会福利署署长时,为推动“整笔过拨款”资助制度不遗余力,可是这个制度只能够覆盖在回归前成立的非政府资助机构,对于之后因应社会发展和需求成立的非政府资助机构,有关部门只是按既定制度处理,让不少机构只能依靠公众筹款,或向政府各类基金或计划进行投标,作为“生存”方法。
现时社会福利署资助164间机构,容许机构弹性使用资助款项和把盈余存款,虽然这方法能够让机构使用拨款更具灵活性,但机制运作多年未有检讨,导致个别机构出现“肥上瘦下”的情况,还存在各式各样的营运问题,反映政策的确存在需要改善的空间。
笔者建议,当局应改革现时的社福制度,促进机构的服务革新,使福利服务更贴地和合乎社会需要。首先,现时的资助机构如非发生极严重的问题,当局是不会取消或削减资助金额的,这张“长期饭票”虽然可令服务供应稳定,但也让机构变得因循,未能因应社会进步发展而提升服务质素。故此,有关部门应检视现时香港对社会服务的需求,在新一届立法会任期展开后,提出改革社会福利的方案。其次,香港现有不少非政府资助机构提供专业的社会福利服务,当局可考虑把有关机构纳入恒常资助,让它们提供的服务变得更稳定。再次,当局更应改革监管机制,堵塞监管漏洞,并加强对违规受资助机构的罚则,以保障服务使用者。
现时香港已由乱转治,政府应着力研究市民所需,才能了解民心所向,从而制定合乎香港需求的社会福利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