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数字鸿沟”带来转型动力能力不足,数字转型路径有待探索。由于数字化转型投资周期长、成本高,中小企业在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相对匮乏,试错成本和转型风险较高,常面临“一转就死、不转等死”的难题,中小企业“数字鸿沟”有扩大趋势。具体来看,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障碍体现在企业数字化认知不足、技术基础较弱、融资困难、人才匮乏等。首先,中小企业缺乏对数字技术应用前景的认识,也存在对数字化转型的风险忧虑,在数字化转型上无从下手,“不愿转”和“不会转”问题突出。而且,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基础薄弱,信息化程度不足,直接迈向数字化存在技术应用和业务适配上的短板。其次,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资金和人才的双重困难,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和人才短板限制了数字化转型迈出“第一步”。
第四,创新生态体系中主体间协同不足,开放共享机制有待完善。各地在推动当地创新发展的举措上存在误区,忽视了对当地中小企业的科技服务。另外,科技创新共性问题重视不够,基础性和行业共性问题缺乏统一的服务机构,中小企业常面临“从头干”问题,创新发展基础平台搭建有待增强。创新生态体系的不完善也带来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带动能力不强、持续成长面临更多不确定性等问题,使得已认定企业在创新协作和产业配套方面存在不足。未来打通创新链各个环节,实现从科研到市场的多级跳,需要着力协同创新体系的构建,这也是中国融入全球创新生态体系的基础保障。
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文章强调,“专精特新”的灵魂是创新,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落脚点也在创新,未来中国应从体制机制、基础投入、营商环境和数字赋能四个方面重点着力。
一要优化体制机制,强化政策支持,夯实创新发展制度保障。首先要树立创新生态观,转变持续至今的创新要素竞争思路,同时要转变管制型治理方式,以强化监管的治理方法替代过去管制型治理方式。其次,要发挥好人才评价制度的指挥棒作用,加快推进科研机构创新体制改革,健全有利于激发创新的人才评价制度体系,提高科技产出质量和效率。另外,各地区也应因地制宜推进专项服务,不断积累经验形成典型模式。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地方政府服务中小企业的意识和能力。最后,构建鼓励中小企业发展、保护中小企业权益的支持体系,激发地方创新创业活力,推动传统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
二要注重基础投入,强化平台建设,形成有活力的创新生态。一方面,要注重原始创新,“集中力量办大事”。既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在基础研究上的作用,集中力量攻克关键共性技术和前沿引领技术,又要建立科技创新长效机制,形成有助于培育“无用”基础研究的土壤。另一方面,要加快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机制,形成富有活力的创新生态体系。创新生态体系建设与发展的关键是良好的体制机制,而创新主体的多样性则是创新生态系统保持生命力的前提。要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重点培育处于关键“生态位”的企业和组织,增强创新生态稳定性和竞争力。同时,要注重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的搭建和完善,发挥其资源汇集能力,推动中小企业与行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等协同创新。
三要改善营商环境,强化产权保护,充分激发企业家精神。在软性制度环境上,一方面要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通过法律手段加强产权保护,放宽市场准入,畅通企业的维权渠道,同时加强反垄断力度,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空间。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企业家的保护,建立容错机制,激发全社会参与创新发展,充分发挥企业家精神在组织创新资源上的作用。在硬性基础环境上,关键在于提供优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既要加强发展薄弱地区的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互联互通推动平衡发展,又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人才、数据、技术等各要素充分流动。通过软性和硬性双重服务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形成“小微有活力、民企有实力、发展有动力”的经济生态新格局。
四要加速数字赋能,强化升级改造,推动传统企业提质增效。“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不仅要关注增量培育,还要重视传统中小企业的升级改造,通过数字化技改和平台化服务赋能推动传统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能力,助力传统中小企业提质增效成长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针对中小企业数字鸿沟,政府和行业组织应主动提供“外力”,加强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帮扶工作,推动行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和企业数据共享机制,培育具有较强服务能力的数字化服务平台,引导企业将业务向云端迁移,探索数字赋能产业转型升级路径。中小企业也应着眼长期发展积极拥抱数字化,提高数字化转型“内力”,短期可以先借助云服务提高企业数字化管理能力,长期从数据价值入手对接数据服务商,通过数据赋能进行智能生产和科学决策,提高产业协同发展能力。通过“内外合力”加速数字赋能中小企业升级改造,走向“专精特新”发展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