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高效融合
http://www.CRNTT.com   2022-01-06 08:56:20


 
  融合短板不容忽视

  当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不断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但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短板仍然不容忽视。

  一是服务业国际竞争力不强,两业融合基础尚待加强。两业融合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发达的服务业能够引领未来产业组织变革方向。然而与货物贸易相比,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相对不足。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1月至10月,我国服务贸易逆差金额为4857亿人民币,同期货物贸易顺差为29549亿人民币。服务贸易逆差主要来源于旅行、知识产权使用费、保险和养老金服务业,说明我国服务业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支撑作用依然有限。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制造业部门高端服务活动(研发、管理)比重较低,导致出口中来自制造业部门的服务活动价值贡献较少。另一方面是我国制造业服务化(尤其是国内服务化)总体上还较为低端,研发、商务、市场营销等高智能服务占比较低。

  二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两业融合程度明显偏低。虽然两业融合有巨大的体量规模,但根据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投入产出表计算的部分国家两业融合度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两业融合度指数为0.11,低于美国0.14、英国0.18、挪威0.26和芬兰0.18的水平。2014年,中国两业融合度指数为0.08,融合程度依然偏低。较低的产业融合度,导致我国制造业企业利润构成中服务增加值所占的比例相对较低。德勤公司《基于全球服务业和零件管理调研》显示,80家全球领先制造业公司服务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平均值为26%,服务净利润贡献率平均值则达到46%。据德勤与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联合发布《2014中国装备制造业服务创新调查》报告显示,我国198家装备制造企业中,78%的企业服务收入占总营业收入比重不足10%,只有6%的企业服务收入占总营业收入比重超过20%。

  三是两业融合发展生态体系尚未成型。两业融合的全新生产组织形式,给传统生产组织关系带来了冲击。比如,在企业内部,由于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设计,需要诸多不同领域专家相互配合,企业研发活动内置化成本显然高于服务外包。但是,由于知识型服务往往需要与企业的生产组织过程密切衔接,并不断修正调整,如此又可能导致服务外包成本大幅上升,带来成本不经济。对于企业来说,如何适应不断融合的产业发展新模式,需要不断探索和试错。另外,这种全新的组织方式也给现有市场监管体系带来挑战,比如,在现有国民经济统计框架下,监管部门尚不能准确掌握两业融合的真实体量。

  夯实两业融合之基

  一要不断壮大生产性服务业实力。高质量发展的服务业是两业融合的重要基础,尤其是作为直接参与制造业生产和流通过程的生产性服务业。国际经验表明,部分西方发达国家正是凭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产性服务业,牢牢占据全球价值链分工顶端。因此,促进两业融合的重点是扎实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重点做好研发设计、信息技术、金融、物流、检验检测认证和品牌管理等生产性服务业,引导企业以产业升级需求为导向,打破“大而全”“小而全”格局,分离和外包非核心业务,不断提升服务供给质量,形成对制造业强大的“虹吸效应”。这不仅可以规避经济过度服务化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促进两业融合的重要基础。

  二要以更包容态度支持新业态发展。两业融合是个新事物,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应用快速发展,这些新模式新业态使传统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不断重构。为应对其带给现有监管体系的挑战,监管部门要及时补上监管短板,强化消费者保护。通过出台两业融合负面清单,建立包容审慎监管规则,划定刚性底线、制定柔性边界、厘清监管责任,同时通过加强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引导新业态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要尽快建立两业融合统计制度。统计数据的缺失,影响政策的准确制定。在现有统计体系下,仅凭制造业增加值数据已不能准确反映两业融合的真实体量。主要原因在于,不断消失的产业边界使部分增加值可能在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被重复统计。而新业态新模式也可能造成其真实增加值的错统、漏统。因此要加大对两业融合经济现象的统计监测,充分应用统计数据及新技术、新理念,全面认识两业融合现状,构建与经济发展相匹配的监测评价体系和统计方法,为正确认识两业融合的发展趋势、主要短板和推进策略提供科学支撑。

  四要抓住数字化转型这一关键变量。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数据生产要素的价值被彻底激活,在制造业领域,数字技术催生出智能制造、柔性生产和产品全生产周期管理等多种全新的组织方式,这大大提升了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因此,在推动两业融合的过程中,要抓住数字化这一“牛鼻子”,把数字化转型作为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主要抓手,利用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链和供应链进行智能化改造,从而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五要培育有利于两业融合的创新生态。通过教育体制改革,健全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优化双创环境,打破科技成果转化的隐形壁垒。用好金融工具,扩大直接融资,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创新企业成长壮大。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课题组 执笔:夏杰长、肖宇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