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打造中国经济“第四极”的逻辑及建议
http://www.CRNTT.com   2022-01-20 09:03:43


 
  现实逻辑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西部地区人口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能力最强、市场空间最广阔、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具备打造中国经济第四极的坚实基础。与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相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处在加速追赶发展阶段,拥有三大“独特”禀赋条件。

  第一,具备独特发展优势。一是区位新优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处西向开放前沿,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具有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东亚与东南亚、南亚的独特优势。2020年,中欧班列(渝新欧、蓉欧快铁)开行5034列,占当年全国开行总量的40.6%,高于其他增长极。二是新增长极的后发优势。主要表现在:向成熟增长极的收敛速度加快,2010-2019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体量实际增速达12.2%,高于其他增长极;劳动要素重置空间大,目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镇化已破60%,按照规划目标2025年提高到66%,城镇人口将突破6300万人,能有力支撑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空间较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第一产业比重为8.26%,高于其他三个地区,产业结构迈向高级化前景广阔。三是增长极的竞争优势。成渝两市是西部地区人才吸引力最强的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突出,产业链体系完整。2019年,成渝两市分别以73820和61505件专利申请量领跑西部,在汽车、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领先。

  第二,肩负独特发展使命。一是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2019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总量约占西部地区1/3,而人口集聚规模仅为西部地区人口总数的1/4强。提升成渝双城发展能级,有利于实现西部地区“在集聚中走向平衡”。二是在建设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中发挥引领作用。2019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进出口总额达1.25万亿,约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1.23倍;外贸依存度为19.83%,较长江中游城市群高9个百分点。但进出口总额仅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37.01%、11.44%和8.44%。探索内陆开放任重道远。2019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庆为全市)外商投资额相当于京津冀和长三角的1.31倍和43.07%,成为投资热土。三是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成渝地区是长江主要水源涵养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推进生态环境的共建共治共管,合力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2019年,四川省13个出川断面全部达到国家考核要求,长江干流(重庆段)总体水质为优。

  第三,确立独特战略定位。一是经济中心建设凸显消费带动作用。2019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零售总额约为京津冀、长三角的92.18%和36.33%,但人均消费水平则为后者的1.05倍和58.74%,消费潜力较大。四川省直播电商指数位列全国第六,川渝两省市网络零售额西部领先。二是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突出协同创新。科技创新是四大增长极的共同战略定位,但协同创新示范区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特有表述,表明既要注重提升创新链前端的原始创新能力,又要着眼于创新链后端推动创新应用。2017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专利转让数占西部地区的72.3%,重庆市则仅次于北京、深圳、上海。三是与长三角组建“一东一西”改革开放高地。《纲要》指明要成为区域合作和对外开放典范,这与长三角“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战略定位在空间上相呼应。四是将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宜居的生活体系是四大增长极的共同战略目标,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处长江上游,毗邻生态脆弱区,《纲要》强调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在西部地区生态保护中发挥示范作用。

  发展建议

  立足成渝合体,打造“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共同体。产业层面着力完善现代产业体系,空间层面着力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以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纽带,推动形成发展新格局。

  第一,构建区域协同新格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着力塑造双核引领的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网络型城市群结构。不断提升成都和重庆主城发展能级,以人为本推动新型城镇化,助力乡村振兴,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提升居民幸福感。增强经济厚度,发挥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以建设现代化都市圈为抓手,深入推进成渝相向发展战略,串联带动成渝中部地区发展,切实解决成渝“中部塌陷”问题。推动渝东北、川东北一体化以及川南、渝西地区融合发展。着力推动次中心区域建成支点,推动城市协同发展,实现城市功能、城市韧性与都市圈扩容。

  第二,完善基础设施新布局。成渝地区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应树立“大交通”理念,围绕核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圈三个层面,不断增强核心城市枢纽能级,推动建立“点对点、门对门”的城市生活交通圈。构建直连直通的都市圈一体化通勤网,推进都市圈地铁同城化和城铁、客运公交化。构建“轨道上的经济圈”,改造“成渝高速水路”、合力建设“世界级机场群”,持续打造城市群立体化、多层次、内联外引的快速运输网络。瞄准数字新基建,推动基础设施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大基础设施数据的集成应用,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第三,协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方面,聚焦科技前沿,整合创新资源,提升协同创新水平,打造科技创新高地。着力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突出发展汽车、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优势领域。积极利用西部金融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等建设契机,推动形成现代服务业集聚高地,加快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金融链等高效协同,有效支撑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推进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接轨。全面深化农村制度改革,形成“农村+”产业融合示范点,打造智慧农业、智慧社区、智慧景区交汇编织的田园地带,助推共同富裕。

  第四,推动形成改革开放新格局。成渝地区是我国制度改革的重要策源地,农村制度改革曾经走在全国前列。要着力探索行政区和经济区适度分离改革经验,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农民工市民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构建案例库,助推区域治理现代化。合力对接长江经济带建设,深度融入“一带一路”,以自贸区建设为支点,深入对接RCEP,借助中欧快铁、川藏铁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不断融入全球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努力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毛中根、卢飞(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