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布的《北京市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报告(2021年)》显示,随着我国自动驾驶产业发展从关键技术验证阶段进入产品和商业模式验证阶段,自动驾驶产业化落地的应用示范工作进入到深水区。产业发展对政策、监管、示范规模、基础设施、场景、产品、商业模式等自动驾驶发展的重要支撑要素,提出进一步升级需求。
安全风险日益凸显
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众多的支撑要素中,最为紧迫的升级需求来自安全领域。业界认为,随着汽车网联化、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在方便用户操作、提升驾驶体验的同时,网络攻击、数据泄露等风险日益加大,一旦车辆被远程控制或恶意攻击,将严重危害用户人身和财产安全,甚至威胁国家和社会安全。
“与传统汽车相比,智能网联汽车的电子电气网络架构非常复杂,电子电气设备数量和软件代码量的增多,导致安全风险点增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助理兼技术部部长王耀向媒体表示。
据业界专家介绍,当前智能网联汽车一般具有多达150个ECU(电子控制单元)和大约1亿行代码,到2030年预计将有大约3亿行代码。而一架客机只有1500万行代码,一架现代战斗机约有2500万行代码,个人电脑操作系统则有接近4000万行代码。因此,智能网联汽车复杂的电子电气架构和算法逻辑,加之多变的外部环境,导致其软件故障异常复杂。而且安全隐患不仅在汽车自身,也在汽车全生命周期和各类基础设施上,以及元器件电磁兼容难度几何倍提升导致的电磁干扰问题、黑客攻击的风险等。
“越来越复杂的电子电气架构和算法逻辑被引入汽车,传统机械结构下确定的因果关系被改变,汽车的决策机制逐渐由软件、算法主导。”同济大学汽车学院人车关系实验室负责人龚在研表示,一些在最初设计时没有预料到的情况,比如天气、地面附着力稍微有些变化,可能都会对软件算法有预想不到的干涉。这样的干涉不易总结规律,也很难复现,的确会带来一些不确定性。
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创院院长杨殿阁则表示,智能网联汽车从原来的信息孤岛变成了一个信息节点,数据风险大致分为三类:黑客攻击影响行车安全,传感器侵犯车内车外隐私,扫描车周围环境影响国家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