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林团队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法国环境与气候科学实验室、美国俄克拉何马大学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合作,利用中国近20年的多源长时间序列卫星遥感数据、近30年的人口普查统计数据以及基于移动大数据的手机站点记录数据,探究了中国城市化和人口迁移的时空特征,量化了不同程度城市化及城乡人口迁移与流动下的植被地上生物量碳变化。
农民变市民后农村“绿点”增多
城市化具体是如何影响生态环境的?研究团队发现,2000年至2020年间,中国城市化面积增加了约1倍,约60%地区的人口密度降低。2002年至2010年,中国快速城市化导致了约2000万吨的初始植被地上碳损失,但在随后的2010年至2019年间,城市化区域的植被地上碳储量增加了3000万吨,抵消了城市化初期导致的碳损失。这与近些年来的城市绿化有关,不少城市通过造林、增加城市绿地、建设社区公园等方式增加了建成区的植被碳储量。
团队进一步研究发现,2002年至2019年,中国农村地区人口每年减少约1400万人,植被恢复固碳随农村人口压力的减弱而增加,同期城市化导致耕地减少4%,表明农村人口压力缓解促进了区域植被恢复固碳。
岳跃民表示,团队进一步以中国“变绿”的热点区——西南喀斯特区为例,利用春节期间的手机定位大数据,实时量化了大规模城乡人口流动的时空差异,发现随着农村外出流动人口比例的增加,植被地上生物量碳密度的增加趋势显着,这进一步验证了农村人口压力减小越明显的地区植被恢复固碳越显着。
“我们发现那些离开农村进入城市的新市民,生活的城市离家乡越远,对家乡生态恢复的贡献越大,因为他们回家的频次很低,一般是一年1~2次;那些离家乡较近的新市民对家乡生态恢复的贡献较低,因为他们回家的频率高,有些人可能还兼顾了家里的一些农活,使得农田的生态恢复驱动力没有完全释放出来。”岳跃民说。 |